⊙张问之 ○编辑 邵好
“这是一个新的平台和起点,不以财富自由为导向,而是推动海目星真正实现‘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梦想。”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在接受专访时直言。
亮相科创板,是海目星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想一路走来的“重要时刻”,赵盛宇有自己的答案:2009年底进入大客户富士康供应链体系;2012年代表深圳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位居第二;2015年进入宁德时代(300750)供货商体系,成为苹果的合格供应商;2017年成立2家子公司并建立产业园;2019年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体系,进入苹果iPhone供应链体系……
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创新能力,海目星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头部客户,也正是成为头部企业优质供应商,坚定了海目星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客户赋能,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升级的决心。
在赵盛宇看来,未来激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激光技术升级、激光应用场景渗透将伴随着工业制造业升级,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迈进激光产业,进入主流体系
“当时光纤激光技术刚进入中国,整个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回忆起刚创业时的情景,赵盛宇说,那是2008年,激光器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激光器设备价格昂贵、激光产业发展缓慢。
敏锐意识到激光器设备市场前景广阔、激光应用将具有划时代意义,赵盛宇凭借在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工作的丰富经验,怀揣创业梦想走出研究院,率先迈进激光产业。
富士康是海目星的首个大客户!尽管目前来看订单数额较小,但赵盛宇对此却印象深刻――二三十人的团队,针对富士康塑胶件表面去毛刺的机械化需求,历时半个多月开发专用设备、完成测试,实现这一工艺的机械化量产,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信心。海目星也因此“破例”拿到富士康供应商代码,进入其供应链体系。
服务头部客户让海目星意识到,单一的激光优势很难形成技术壁垒,引进人才、提高竞争力、让企业具备开发复杂设备能力,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立足。
2011年,海目星决定将激光与自动化结合起来发展,引入以张松岭为代表的自动化人才队伍,公司的激光团队升级为激光和自动化结合的团队;2012年,海目星引进国际顶尖紫外激光器开发团队,通过大力研发核心器件,提升定制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由此进入行业主流体系。
人才和技术的积累为海目星抢抓机遇做好了准备。2015年,国家加大了对锂电池的补贴力度,海目星成功研发出宁德时代第一台可量产的锂电池激光高速制片机,进入宁德时代供货商体系,正式切入锂电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市场。
突破“卡脖子”,加速国产替代
“非常具有挑战性。”谈起进入宁德时代供货商体系,赵盛宇直言,挑战来自用新技术和理念突破关键技术屏障,更来自大量仿真实验之后成功落地。
据介绍,在多机耳电芯电池制造过程中,传统采用机械模切,而每个电芯需要多套组合磨具,换模以及频繁的修刀,这成为制造过程中成本最高的环节。单条产线每年换模具及修刀的成本就高达千万元。
用激光来代替原有的机械制成?海目星团队在对多电芯电池系统分析、理论论证基础上,2个月内开发出样机,并进行了上百万个单元实验,用统计数据确认新工艺完全具备替代能力。
2015年5月,在锂电行业从未露面的海目星,携带专属于锂电行业的激光和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成为宁德时代首家激光制片供应商。激光制片也得到宁德时代的全面认证,推进量产。之后激光制片迅速推广,带动整个产业进步。
“成为头部企业优质供应商,坚定了海目星挑战‘卡脖子’技术的决心。”赵盛宇说,“这对推动激光行业本身进步,以及推动制造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成为海目星两大核心能力。“国际顶级的客户,高速发展的行业”是海目星的发展定位。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创新能力,海目星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十分可观。
在3C领域,海目星积累了Appl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比亚迪(002594)、京东方等优质客户,是京东方国内激光设备的核心供应商;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与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300207)等全国排名前十的企业多有合作;在动力车领域,公司成为特斯拉电芯量产激光切的中国的唯一供应商……
海目星的业绩也进入高速增长期,2017年至2019年,海目星分别实现营收6.38亿元、8.01亿元、10.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5.63万元、8330.36万元、1.45亿元。
拓展激光应用,加码中国智能制造
“激光市场潜力巨大。”谈及对行业发展前景及企业细分领域的布局,赵盛宇称,“消费电子、动力电池两个细分领域将齐头并进。此外,能源、汽车、通讯产业变革也将给激光应用带来市场空间。”
Optech Consulting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激光材料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从2012年10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04%,预计今年将达到169亿美元。
国内激光设备市场同样前景广阔。在赵盛宇看来,过去解决了激光设备应用从“0”到“1”的问题,未来实现从“1”到“100”将是大势所趋。激光技术的进步及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更高效、智能、稳定地将激光技术的优势应用到产业中,加速智能制造。
“围绕产业需求进行设计,不断调试提升,才有机会做出来顶级的产品。”在他看来,中国高端制造产业链逐步完善,高端设备需求巨大。
这也给了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机会。如半导体行业,光刻、标识、封装、检测等大量激光应用的设备,尚以欧美企业为主,百亿级的市场,中国企业被卡在门外,这将成为海目星等企业努力突破的方向之一。
锁定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也是海目星打造业绩新增长点的方向。海目星自主研发的高速激光制片机用于锂电池生产前段的极耳切割工序,能有效提高动力电池极片的生产效率。公司手握宁德时代、特斯拉等行业巨头订单资源,将迎来广阔的蓝海市场。此次海目星募投的激光及自动化装备扩建项目将主要用于生产动力电池生产设备。
“未来三五年企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轨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明年市场恢复常态化之后,我们有信心增长30%以上。”赵盛宇说,专注于激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与市场拓展,通过新兴行业布局及新技术开发,持续开发符合下游产业的新设备,促进下游行业产业升级,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成为全球工业激光与自动化智造第一品牌”就在不远的前方。
● 短期趋势:短期的强势行情可能结束,投资者及时短线卖出、离场观望为宜。
● 中期趋势:
● 长期趋势: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0.00元,股价与成本持平。该股最近有重大利空消息,且资金流动不甚乐观,空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来源:聪明投资者超长期投资者、百年历史的资管机构Baillie Gifford(柏基投资)最近在研究报告和内部对话中重点谈到中国。全球Alpha团队投资经理Helen Xiong在9月份时撰写了一篇报告——《寻找中国的新增长点》,写到,“我们...
疯涨过后,调整如期而至。在一轮牛市行情演绎过程中,调整是必经阶段,这也是大众共识。调整来临之前,很多投资者期盼调整,希望在调整后低位加仓;调整真正来临后,很多人又“怂了”,开始质疑牛市的可靠性,迟迟不敢加仓,甚至还割肉减...
要点1央行回购增持贷政策加快落地,将对市场有何影响?要点2中字头掀起回购潮,释放哪些信号?财联社10月15日讯(编辑 冯轶)随着港股短线的快速回落,近期市场回购热情有所回暖。而在央行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推动下,部分...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认为,向上趋势已经确立。互联网、计算机、半导体等传统进攻性板块都有较高人气。技术上,一方面,10月8日冲高有较大成交量形成的套牢盘,需要数个交易日来消化。另一方面,目前沪指仍处于多头排列,目前在5日线...
要点1M2增速趋稳回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落地,对市场信心恢复提供了明显支持,尤其是理财资金向存款的回流,支撑了货币总量的增长;要点2市场普遍反映,增量政策的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未来金融总...
本文“海目星赵盛宇:突破“卡脖子”激光技术助力智能制造”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