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后的首周,有25只基金集中发售,且权益类基金较多,其中还包括了赵诣等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
数据统计显示,全市场已有44只新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定档10月份发行,若加上目前正在发行中的80只基金,10月份新发基金数量至少达124只。

有基金经理认为,随着风险释放和估值回落,市场恐慌情绪不会持续太久,对于四季度业内普遍不悲观,市场结构性机会仍然存在。
据天风证券估算,截止2022-09-30日,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中位数为89.1%,相比上上周估计值上升0.2%,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中位数为86.7%,相比上上周估计值下降1.3%。可以发现,偏股类基金的仓位基本维持在高位。
基本面上,随着10月到来,A股进入关键窗口期,根据规定A股上市公司要在10月底前披露三季报。沪深两市目前有90家公司预告三季报业绩情况,其中业绩预喜公司有67家。
但是基民们在过去一年亏损众多,在年内市场调整的背景下,大多数人当前对新发权益类基金兴趣寥寥。
相比之下,纯债型基金业绩相对稳健的优势反而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基金公司转而迎合基民偏好,加大债券基金的发行力度。

9月以来新成立的基金中,债券基金的数量约占到了总体新发总量的40.58%,规模为495.29亿元,占整体新发基金规模的66.35%。
新基金发行,权益Or纯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近期,国内基金业出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薪酬管理办法,办法提出要基金经理要拿出30%以上的绩效来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
而高级管理人员,主要部门负责人,也必须拿出20%的绩效来购买自家的基金,这其中至少一半的钱都要买股票型基金!
此举在基金圈里无疑是一声惊雷,道理很简单,以往基金经理为了能更好地发行基金,往往采取无脑地押注某一个赛道!
一旦压中,成为明星基金之后,就开始不断发行新基金,如此无脑举动,在市场走好的情况下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一旦市场开始走坏,则会给股民、基民带来灾难!
但基金经理却丝毫不受影响,它们依然赚取着基民的管理费,这才出现了中欧医疗的葛兰,今年让基民亏了112亿,却含泪血赚7亿管理费,你说基民找谁说理去?

管理办法出台后,很多投资者兴奋不已,认为基金行业会良性化,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没太大用处。
对于基金管理还是要学西方,就是当年度收益为负,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就不能拿管理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收入与基金业绩挂钩,而不是与基金规模挂钩。
股神巴菲特管理的基金就是年化收益率低于6%以下就免收一切费用,也不分成。很显然,巴菲特的这个办法很好,也很公平,但是为何国内基金行业不采用呢?
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那就是压根本人家就不是把客户赚钱放在第一位,人家首要的是给自己口袋装钱。
来个段子吧:说是前两年陆家嘴有个私募基金,管理费2%,规模40亿。然后这个私募这两年做了什么?股票,商品,期权,债权?

什么都没干,基金经理每天上班喝喝咖啡,看看盘,看看研报,看看研究员的PPT,准点下班。
2022年基金公司告诉投资人:在过去的两年里保住了你们的本金没有亏损,而其他的私募都是损失惨重。投资人纷纷点赞,庆幸自己眼光独到,选对了人,继续跟投。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