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讯】如果要细论21世纪过去的20年时光,大抵可分为这么两部分――信息化与数字化。21世纪最初十年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将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连接,并真正发现了数据的价值;第二个十年是数字化时代,通过在虚拟世界中构建物理实体的数字化双胞胎,我们实现了将大量工业化设备生产的数据搬到了云端。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已经获得了大量数据,但其实这些数据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或许有人觉得,我们目前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实则不然尽管我们已经能够基于数据分析人物画像并进行精准投送,但是,这些所谓的智能与我们所畅想的智能化生活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比如,如果你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尽管平时可以完成一定频率的清扫工作,但如果出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关闭电闸,该设备也就无法工作。再比如,如果脱离网络,我们家中的智能设备就无法胜任许多工作;甚至,如果一款APP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没有打开,那么再次打开后所推送的信息往往也不够精准。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迈入智能化时代,首当其冲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为端到端的不同环节实现赋能的基础设施。在今年的5G全球大会(中国站)暨深圳国际物联网与智慧未来展上,笔者了解到深圳市广和通(300638)无线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一家企业,它是中国首家A股上市的无线模组企业,致力于为几乎所有的垂直行业提供可靠、便捷、安全、智能的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近日,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的5G生态链商业拓展总监陶曦先生基于自己多年来在物联网行业的切身经验与深入思考,对当前5G及LPWAN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的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5G发展迅猛,广和通蓄势储能

  ABI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各行业发展受阻,但物联网仍然以10%的速率在增长。相关研究表明,预计到2024年,全球5G网络将有20亿的连接。纵观3G、4G时代的发展规律,当网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时,相关产业将迎来巨大增长。对于5G而言,由于发展速度迅猛,预计2023年左右将就会达到10%的渗透率,届时产业将进入加速成熟阶段,成本优化,规模化将会到来,这个时间点之前做了充分创新的企业会获得先机,更快批量复制,占领市场。对比3G用了9年,4G用了6年,5G从2020年开始预计发展3年即可达到该水平。

  作为最早入局5G的模组企业之一,广和通早在2018年就开始进行5G研究,如今已有400+合作伙伴。

  区别于以往的3G与4G以消费性为主的应用,到了5G时代,大量应用的重心将向工业领域的垂直方向转移。我们知道,很多垂直领域的智能应用非常重视通信信号的实时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工业与运输的应用里,通信的实时性更对于安全性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5G将在垂直领域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垂直领域也将对5G提出更高要求。

  5G模组作为实现垂直行业应用无线通信的关键零部件,随着5G模组(https://www.fibocom.com/products/list_lcid_37.html )商用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将赋能行业设备的高速无线连接。目前,广和通FG150(W)/FM150(W) 5G模组已应用在行业客户发布的多款无线宽带终端,如:4K/8K高清直播、云办公(ACPC)、无人机、机器人、AR/VR、5G试衣镜、5G云游戏、5G数字广告牌、5G无线网关、CPE、SD-WAN、智能电网、远程医疗、车联网、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30多个行业,200+终端。

  同时,陶曦认为,下一代5G模组将会是智能化模组,其将不仅能够提供数传功能,也能提供AI功能及一些需要边缘侧决策的基本算力。目前,广和通推出的智能模组系列产品搭载了开放的智能Android操作系统,集成了多种核心器件、支持GNSS无线定位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扩展接口,可广泛应用于无线智能支付、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网约车终端、工业PDA等应用场景。

  2G/3G退网,广和通发力NB-IoT/Cat 1市场

  今年5月,工信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这是2020年度专门针对物联网领域的首个文件。7月,国际电信联盟也已经将NB-IoT正式纳入5G标准。

  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运营商推动下的2G、3G陆续退网,各地原有网络用户的使用感受是网络变差,从而导致客户对2G、3G网络的信心急剧下降。同时,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引导物联网终端用户向Cat 1、NB-IoT转移。2G目前承载了大概70%的物联网连接,这也意味着,NB-IoT与Cat 1将在未来具备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目前,全球的IoT以迅猛的增长速度在短短几年内达到数亿的连接,凭借广覆盖、广连接、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NB-IoT早已成为蜂窝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技术。

  相较而言,NB-IoT适合于对低功耗有强烈要求,但对实时性没有那么强要求的业务场景。前段时间,广和通正式发布MC905 NB-IoT模组(https://www.fibocom.com/products/list_lcid_36.html ),该产品支持B1/B3/B5/B8/B20/B28主流频段,频段更丰富;支持R14协议版本,网络兼容性更强。pin脚设计与广和通G550 2G模组兼容,LCC+LGA封装,超小尺寸设计,是承接2/3G退网后低速率物联网的佳选,是一款高性能、高性价比、高集成度的新一代NB-IoT模组。

  与NB-IoT相比,Cat 1更专注于Cat 4的下沉市场,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其与NB-IoT的市场范围并不完全重叠,能够更好的承载工业场景中的一些需求。更重要的是,Cat 1并不需要独立建网,对运营商而言成本也相对较低。

  去年年底,广和通重磅发布了最新款LTE Cat 1系列模组(https://www.fibocom.com/products/list_lcid_36.html )L610、L610 MiniPCIe、LC610N,尺寸、封装不同,满足客户实现终端小型化的需求。广和通L610系列模组基于紫光展锐LTE Cat 1 bis专属芯片―春藤8910DM,充分释放了Cat 1在移动场景下高速率、稳定可靠、低时延、低功耗的功能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在零售、共享出行、物流追踪、安防监控、工业DTU、公网对讲等领域。



 

广和通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0-09-20)


●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下跌有所减缓,仍应保持谨慎。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80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3482.00万股,占流通A股27.83%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60.55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空头行情中,目前反弹趋势有所减缓,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相关阅读
  • 为何成长型投资者不能忽视中国?超长期投资者Baillie Gifford最近的内部对话

    为何成长型投资者不能忽视中国?超长期投资者Baillie Gifford最近的内部对话

    来源:聪明投资者超长期投资者、百年历史的资管机构Baillie Gifford(柏基投资)最近在研究报告和内部对话中重点谈到中国。全球Alpha团队投资经理Helen Xiong在9月份时撰写了一篇报告——《寻找中国的新增长点》,写到,“我们...

    2024-10-15 12:29:48
  • 止跌!A股接下来怎么走?

    止跌!A股接下来怎么走?

    疯涨过后,调整如期而至。在一轮牛市行情演绎过程中,调整是必经阶段,这也是大众共识。调整来临之前,很多投资者期盼调整,希望在调整后低位加仓;调整真正来临后,很多人又“怂了”,开始质疑牛市的可靠性,迟迟不敢加仓,甚至还割肉减...

    2024-10-15 10:29:30
  • 央行新工具加快落地!中字头掀回购潮 哪些港股有望跟进?

    央行新工具加快落地!中字头掀回购潮 哪些港股有望跟进?

    要点1央行回购增持贷政策加快落地,将对市场有何影响?要点2中字头掀起回购潮,释放哪些信号?财联社10月15日讯(编辑 冯轶)随着港股短线的快速回落,近期市场回购热情有所回暖。而在央行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推动下,部分...

    2024-10-15 18:33:08
  •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向上趋势已经确立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向上趋势已经确立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认为,向上趋势已经确立。互联网、计算机、半导体等传统进攻性板块都有较高人气。技术上,一方面,10月8日冲高有较大成交量形成的套牢盘,需要数个交易日来消化。另一方面,目前沪指仍处于多头排列,目前在5日线...

    2024-10-15 12:29:39
  • 9月金融数据出炉:证券客户保证金增加等因素带动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总体平稳

    9月金融数据出炉:证券客户保证金增加等因素带动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总体平稳

    要点1M2增速趋稳回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落地,对市场信心恢复提供了明显支持,尤其是理财资金向存款的回流,支撑了货币总量的增长;要点2市场普遍反映,增量政策的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未来金融总...

    2024-10-14 18:30:51

本文5G引领未来十年智能化变革 广和通如何顺势发力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