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市场一度盛行赛道投资,今年年初创新药和CXO板块的大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沿着这种思路。
但是伴随着市场上诸如AI等板块的大火,曾大涨的医药板块又归于沉寂。实际上,作为一个长期有着巨大前景的行业,我们需要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医药。
在行业低迷期,摒弃赛道投资、回归个股基本面投资,或许更为重要。
梳理了一下,创新药、CXO近期几个促进因素:
1、yq结束,线下交流畅通,国内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回暖;
2、一系列国际生物医药重磅会议召开在即,AACR、ASCO等,历年ASCO会议召开均有利于提振创新药指数,百济神州美国昨晚继续大涨7%,已经在提前抢跑;
3、国内一季报披露期在即,创新药、CXO(刨除新冠)业绩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是大概率;
4、XBI企稳,非农提升了加息预期,但是XBI近日表现稳定,说明资金在提前预判加息提前结束。

回顾这轮创新药的行情,市场上的大多投资人还是以赛道投资的方式去投,一拥而上挖掘创新药公司里各种潜在的催化;
但创新药行业的逻辑不会一夜之间变化,创新药的盈利依然需要长期的验证,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兑现需要以几年为维度去看。
创新药行业经历前一轮全面的估值修复后,将会是剧烈的分化行情:大量没有存在感、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小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会跌破净现金,下跌90%后依然有再跌90%的风险。
多家经营现金流充沛的低估值传统药企重新进入关注范围内,在行业融资不易的阶段,传统药企的充沛现金流可以有充足的空间挑选生物科技的管线做BD(商务发展)。

国产创新药的收入体量还非常有限,2023-2024年是诸多新药密集上市兑现的时间,预计国产创新药行业仍将维持30%-40%的行业增速;
预计到2023年国产创新药合计占用国家医保基金的金额仍然不到医保基金全年支出的2%,还是非常小的体量。
在A股历史上,医药类的ETF,只要时间足够长,亏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医药行业的属性决定的。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可支配收入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在活得久、活得好的愿望驱使下,未来大家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只会上升而不会减少,这其实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比如,从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从最初的25元,增长到了2022年末的2481元,整整翻了100倍,呈现出逐级上升的趋势。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他们虽然最近几十年经济已经停止了大幅增长,甚至是陷入了通缩;
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萎缩,股市的表现也不怎么好,但是医药板块在老龄化的推动下,却依然有着相对较好的表现。
长期来看,作为刚需性质的行业,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未来大家对医药的需求只增不减;
这也进一步打开了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医药板块的表现应该也不会差。
由于行业增速下降,且全球宽松周期结束,医药从2021年下半年一直跌到2022年10月,调整了将近一年半左右,很多个股的跌幅均在50%以上,期间中证医药指数的最大回撤超过了50%。
因为跌幅大,且调整时间长,目前医药的泡沫挤的非常干净了,估值基本就是在地板上了,非常的便宜,是历史底部位置了,已经和2019年初时相当,是少有的高性价比的几个行业之一。

在下跌的时候不看空需要勇气,在上涨的时候不看多更需要定力。
但市场里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贪心——持仓下跌的时害怕失去胜率,没持仓的上涨时有强烈的踏空心理。
但本质上,任何策略的持仓都会有下跌的可能,重要的是保证策略能有容错度,错了不至于翻不了身。
同样的,任何策略也不可能抓住市场上所有板块的上涨,如果不是你的菜,端上来也吃不消,何况大部分人自己碗里的菜都没吃好。
投资就是捕鱼,拿着网在岸边站着,等自己的鱼儿到的时候出手,其他时候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