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里,挣大钱,靠的是运气,挣小钱,靠的是能力。正如索罗斯所言:赚钱,要依靠正常价值的商品出现折扣以及押注意外事件。
当前市场主炒标的以及炒作逻辑全是明牌,比如AI、一带一路、中特估等,市场没有秘密。
其中,中特估包含的概念过于广泛,而且每个细分行业普遍都有一些业绩,所以市场可选择的范围会更广。
上周有中国平安涨停,这周有民生银行涨停,这情绪已经有了,最近大金融的行情逻辑上可以总结几个点:

1)经济的复苏预期,息差改善;
2)地产风险持续出清,资产端向好;
3)业绩稳定,相对赛道增速下滑的现状有优势;
4)机构持续低配,筹码结构有改善空间。
尤其是最后两点,也可以推及其他中特估的逻辑。
鉴于过去四五年里,高市净率股票群极度拉高了自己的估值,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相当多的股票破净。
个人估计接下来的两三年,低市净率股票群体会有大面积的反扑。
本质上是价值回归,叠加周期性因素,但行情推进下,破净股数量可能会滑向另外一个极端,
目前的中字头只是极致低估的代表。
问题在于估值从低到不低,在这些细分行业里面比较难去界定。

比如某基建龙头,从4倍PE涨到5倍PE,如果后面再涨到6倍PE,甚至到7 8倍PE,这时候套业绩上去,好像也谈不上高。
比如银行,就拿指数来说,现在就0.6倍PB不到,但如果涨到0.7倍PB,甚至1倍PB,这时候也不能说1倍PB的银行就很贵吧。
估值难以界定,那在情绪的影响下,空间自然也不好界定,如果从0.6倍涨到0.7倍已经是15%+的涨幅,如果是到1倍,那就还有60%+的涨幅。
买不买还是卖不卖,这个就看大家觉得这些行业值得给多少估值了,我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从资金层面来看,“中特估”里主要的配置资金,也即买盘做多力量有:
1、偏好低估值高股息价值风格的资金,这部分属于长期配置,也是最坚实的做多基础;
2、百亿大公募基于一些政策要求进行基本配置。从公募一季报看,“中特估”的持仓比重从1%上升至4%;
3、监管引导市场估值锚提升,导致投资者整体提高对国央企的估值接受度,这部分以游资炒作为主。
而主要的卖盘做空力量为:

1、前期埋伏的深度价投,因为估值回归正常而卖出。随着“中特估”整体大涨,估值已由此前的大面积低估修复至正常平均水平;
2、产业资本的减仓,包括参与定增的机构资金在解禁后会有卖出的动机。
如果是缓缓的震荡上行,那多空双方的力量将会处于动态平衡,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经过这两天的集体加速后,对于偏好低估值高股息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收益目标基本实现,兑现的动机非常强烈。
比如中国银行,昨天大涨7%,一天堪比2年的理财收益,这种情况下,部分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及时止盈,毕竟期待他们连续的大涨也不现实。
中特估的行情大概率很难跟TMT一样快速上行,很可能是走曲折中前进的路径,因此不适合追高,只适合低吸,操作难度还是挺大的。
总体来看,中特估现在所处的区域仍旧是值得关注的,今年主线大概率跑不掉(当然我并不是指已经翻了好几倍的标的现在应该立刻上车)。
另外,中特估是宽泛的概念,进一步的挖掘依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