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潮水、科技与狠活,现在为AI创造的新词,不禁让我想到新能源汽车当初的 “芯锂甜蜜蜜”,白酒当初白酒YYDS。
全市场今年以来涨幅靠前的指数中,主题行业方面基本被AI概念垄断,光模块、服务器、电脑硬件、游戏,全是AI。
那么,现在的AI,盛宴过后,是否会重步新能源、消费等板块的后尘?
这一方面取决于空头的屈服程度,当最坚定的泡沫怀疑者开始自我怀疑,并开始战战兢兢押出手里的筹码时候,可能就是AI行情走到头的时候;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AI这个故事和市场情绪的交织,如果大洋彼岸始终时不时来一个突破性技术革新,那么AI行情的发动机,还有源源不断的故事。
总体看下来,目前,已经有不少主动产品All in AI,大家看一下这两天疯狂上涨的,基本也都是押注AI八九不离十了。
为啥这两年,公募主动基金走下神坛,一方面是行情震荡,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极度分化,且行情对于公募产品重仓板块极不友好。
大家看一下,金年以来收益率靠前的产品,如果不是AI相关的ETF,就是重仓了相关板块的主动产品,这些排名靠前的主动基金规模都比较小,船小才好调头。
A股的波动超级大,无论是消费、医药这些弱周期的行业,还是像钢铁、煤炭这些强周期行业,很多时候涨起来的时候惊天动地,但是跌下来的的时候,又会是回到原来的起点。

比如说,从2019年到2023年的医药,这几年就是一轮非常完整的牛兄周期,期间有很高的涨幅,但现在基本也都回到了起涨点。
波动,真的是非常大。背后的原因非常多,市场机制不成熟、政策周期影响、企业只能赚国内的钱等等,反正最后给人的感受就是,牛市不卖,长期持有就真的是一个“笑话”。
所以,想要在A股做长期持有的投资,是非常非常难的,贵了就一定要卖,不卖最后还是会还回去,牛市的时候及时的卖出变现。
相对来说,美股做长期投资,或者是长期拿着还是会好一些,整体是“牛长熊短”,熊市虽然跌幅也很大,但是很快就能企稳回升,甚至也能很快收复此前的跌幅,整体的体验很好。
从一些行业来看,像医药、消费这些,波动其实并不大,整体是处于一种不断上涨的趋势中,不需要怎么操心,也不需要怎么做择时,对我们普通小白还是很友好的。
作为股民或者基民,压力是一直存在的。

压力从根源上来说,是自己无法控制。正因为无法控制,所以我们会感到棘手,不确定,于是就有了压力和焦虑。
对于我们手拿把攥的事儿,是不会有啥压力的。比如明天太阳是否会升起,明天大盘会不会涨停,林志玲会不会看上我,等等。这些有确定答案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毫无压力和焦虑可言。
做高确定性的事情,降低波动的可能性,保证睡眠质量,适度健身,保持健康状态,迈轻松的步子,才是投资这场马拉松的好状态。
如果以这样的状态能活到巴菲特那么久,超越巴菲特也不是不可能。巴菲特的这个寿命和状态的门槛才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