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上市梦”尚未圆的格兰仕,8月底对惠而浦(600983)发出要约收购意向,这被外界看来是借壳之举。然而,对于错失了前20年上市黄金机遇的格兰仕而言,能否通过顺利收购惠而浦实现上市梦想,且在5年内顺利迈入营收千亿规模,一切都尚待考验。

  《投资者网》戴昊彤

  8月25日,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格兰仕”)向惠而浦全体股东(600983.SH)发出要约收购意向,拟以5.23元/股要约收购其61%股份,最高资金总额为24.45亿元,以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对于惠而浦(中国)对本次收购的态度及意愿,惠而浦(中国)向《投资者网》表示,“惠而浦集团对该要约表示欢迎。针对与格兰仕建立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强惠而浦(中国)业务一事,我们正在对要约条件及潜在战略合作的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在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前,我们预计格兰仕不会发起正式的部分收购要约。待要约正式发起后,股权收购事项将由惠而浦公司董事会进行审阅批复。此外,在2021年2月1日针对惠而浦中国的股权转让限制解除之前,双方可能不会就具体收购股份达成协议。”

  借壳上市的“协同价值”猜想

  作为全球知名的家电品牌,惠而浦(中国)在国内近几年的发展却不如人意。据公司财报,2017年至2019年,其营收分别为63.64亿元、62.86亿元、52.82亿元,同比下降6.05%、1.23%、15.97%;归母净利润分别达-0.97亿元、2.62亿元及-3.23亿元。其中,只有2018年为2.62亿元,同比增长370.01%,而2017年、2019年均为负数,分别同比下降134.24%、223.3%。

  2020年上半年,惠而浦(中国)的营收达21.5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9.9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比下降93%。

  此次收购公告公布后,有不少市场人士质疑:格兰仕提出的收购价格是否足够合理。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梁振鹏对《投资者网》表示,“惠而浦(中国)近几年业绩下滑严重,有公司能出20多亿,让其顺利套现退出中国市场,这是最理想的事情。因为美国惠而浦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正持续亏损,也许惠而浦早就推出中国市场的打算,只是尚未找到合适的方式。”

  同时,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值得重视,惠而浦中国的股价从8月26日开始出现涨停,连续七天涨停至9月4日以跌停终止。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对这一收购给予较高的关注度,并对此做出了非常多猜测,包括格兰仕此举是为了借壳上市。

  在要约收购报告书中表示,“本次要约收购不以终止惠而浦的上市地位为目的,若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惠而浦的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收购人作为惠而浦的控股股东将协调其他股东共同提出解决股权分布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以维持惠而浦的上市地位。”

  关于格兰仕的收购举措,家电产业观察人士洪仕斌告诉《投资者网》,“实现资本化以及与惠而浦的产品线进行互补是格兰仕的目标之一,由于惠而浦的优势在于其百年品牌以及技术基础积淀,如果未来格兰仕致力于成为综合型家电企业,它就需要惠而浦来弥补自身在白电领域的短板。”

  若收购顺利完成,两者是否实现1+1>2的协同价值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洪仕斌认为,两者具备一定的协同价值。他向《投资者网》解释道,“能否实现协同价值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着手分析。首先,要看两家企业的产业链是否存在互补,从格兰仕和惠而浦两者的产业链来看,不存在重叠,那说明互补度会偏高;第二,主次问题,2006年海信并购科龙,酿造了典型的“蛇吞象”现象,并造成科龙品牌的没落。然而,惠而浦相对于格兰仕而言,主次问题不会有太强烈的存在感,两者的主次很清晰,不会产生内部协同的博弈;最后,就要看两家企业是否具备共同的目标以及吻合的价值观。”

  同行“竞赛”市占比承压

  1993年进军微波炉领域的格兰仕,在成立10年后便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02年左右,其微波炉市场占有率已高达80%。然而,如今公司的营收主力反而遭美的等品牌蚕食。

  据电商平台慢慢买大数据,美的和格兰仕两大家电品牌几乎垄断了整个微波炉行业的市场份额,且美的微波炉的销量还明显高于格兰仕,市占比约在51.2%,月销量14.8万,排名第一;而格兰仕市占比41%,月销量8.9万,屈居第二。

  除此之外,曾依靠价格战一举赢得全球微波炉50%市场份额的格兰仕,如今与美的相比,也丧失了价格优势。在产品价格方面,美的均价在610元左右,而格兰仕均价比美的高出200元,大约在800元左右。

  回首格兰仕的历史,与其几乎同时期成立的家电企业如格力、美的等,都早已登陆资本市场。然而,对于十年前便拥有一个“上市梦”而尚未实现的格兰仕而言,是否错了家电企业上市的黄金时期?这是关注家电领域的投资人以及业内人士最近经常讨论的话题。

  “十几二十年前,在家电行业最辉煌鼎盛、其资本市场市盈率最高、估值最高的时期,格兰仕没有抓住机遇上市,对它来说是一件惋惜的事情。”梁振鹏对《投资者网》说。

  而如今,家电市场高度成熟且产能过剩,整个市场已经步入萎缩状态,家电行业呈最热的红海竞赛。这或许意味着格兰仕错过了重要发展机遇,尤其对一家成立近30载的老牌家电企业来说,缺少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导致其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少了资金的扶持,对企业的业绩上升、品牌技术创新等都造成一定束缚。

  千亿目标靠芯片取胜?

  今年5月,格兰仕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宣布道,“2020年,再造一个格兰仕!”在奔赴千亿营收目标之际,格兰仕也开始涉猎新赛道——开源芯片领域。

  格兰仕大步迈向开源芯片领域,同时表示将投资超100亿元推进工业4.0项目。至于这些举措背后的目的,格兰仕副董事长惠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集团的目标是跻身世界500强,在未来3-5年达到超过1000亿元的年营收规模。

  针对格兰仕切入开源芯片,以及能否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梁振鹏表示,“格兰仕投入开源芯片领域,这对中国家电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上游核心产业打开局面具有很大帮助。由于目前自动化家电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物联网芯片,哪怕只是用手机芯片或者电脑芯片改造成智能化芯片,依然与家电行业的使用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格兰仕尝试专门开发专属的物联网芯片,实现真正的物联网家电,这是一个比较合乎逻辑的技术升级路线。”(思维财经出品)■



 

惠而浦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0-09-27)


●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回落整理中且下跌趋势有所减缓。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8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2.08亿股,占流通A股38.98%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7.30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多头行情中,目前处于回落整理阶段且下跌趋势有所减缓。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相关阅读
  • 为何成长型投资者不能忽视中国?超长期投资者Baillie Gifford最近的内部对话

    为何成长型投资者不能忽视中国?超长期投资者Baillie Gifford最近的内部对话

    来源:聪明投资者超长期投资者、百年历史的资管机构Baillie Gifford(柏基投资)最近在研究报告和内部对话中重点谈到中国。全球Alpha团队投资经理Helen Xiong在9月份时撰写了一篇报告——《寻找中国的新增长点》,写到,“我们...

    2024-10-15 12:29:48
  • 止跌!A股接下来怎么走?

    止跌!A股接下来怎么走?

    疯涨过后,调整如期而至。在一轮牛市行情演绎过程中,调整是必经阶段,这也是大众共识。调整来临之前,很多投资者期盼调整,希望在调整后低位加仓;调整真正来临后,很多人又“怂了”,开始质疑牛市的可靠性,迟迟不敢加仓,甚至还割肉减...

    2024-10-15 10:29:30
  • 央行新工具加快落地!中字头掀回购潮 哪些港股有望跟进?

    央行新工具加快落地!中字头掀回购潮 哪些港股有望跟进?

    要点1央行回购增持贷政策加快落地,将对市场有何影响?要点2中字头掀起回购潮,释放哪些信号?财联社10月15日讯(编辑 冯轶)随着港股短线的快速回落,近期市场回购热情有所回暖。而在央行创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推动下,部分...

    2024-10-15 18:33:08
  •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向上趋势已经确立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向上趋势已经确立

    中泰证券投顾邓天认为,向上趋势已经确立。互联网、计算机、半导体等传统进攻性板块都有较高人气。技术上,一方面,10月8日冲高有较大成交量形成的套牢盘,需要数个交易日来消化。另一方面,目前沪指仍处于多头排列,目前在5日线...

    2024-10-15 12:29:39
  • 9月金融数据出炉:证券客户保证金增加等因素带动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总体平稳

    9月金融数据出炉:证券客户保证金增加等因素带动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总体平稳

    要点1M2增速趋稳回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落地,对市场信心恢复提供了明显支持,尤其是理财资金向存款的回流,支撑了货币总量的增长;要点2市场普遍反映,增量政策的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未来金融总...

    2024-10-14 18:30:51

本文收购惠而浦的“借壳上市”猜想 格兰仕千亿目标能否靠芯片取胜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