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形机器人赛道不断惊喜
回顾过去三季度,人形机器人产品端亮点纷呈,再次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1.9月24日,特斯拉人形机Optimus通过视频显示了独立分类项目和单脚平衡的能力。特斯拉表示,Optimus的神经网络训练是“完全端到端”——无需预设代码即可实现视频信号输入和控制信号输出。
与今年的前两个视频不同,Optimus除了提升视觉感知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外,还专注于类似于人类的学习机制——视频输入和控制输出,即通过观看、倾听和学习技能,而不是依赖于提前输入的代码。这种学习模式是机器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基础。只要收集足够的人类行为数据,机器人就可以快速模仿和学习相应的行为。
早些时候,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终价格可能低于2万美元,预计将在3-5年内大规模生产。一旦产品成熟,大规模生产可能达到100亿-200亿台,超过地球人口的数倍,市场或超过10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在未来,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机器人。”
2.傅利叶智能26日宣布,傅利叶智能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开始对外预售。
据介绍,GR-身高1.65米,体重约55公斤;躯干结构高度仿生,运动控制拟人化,配备自主研发的FSA综合执行器,全身总关节执行器44个,最大关节峰值扭矩230n.m。
GR-1.在不稳定、无辅助、强干扰的环境下快速行走(最大速度超过5km//h)、后退行走、站走切换、原地转弯、扭腰、转头、跑步、避障、越障、上下坡等多种运动能力。
实际上,借助 AI 人形机器人市场最近在大型模型中非常受欢迎。二级市场,自年初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平均上涨13.74%,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浩志机电等多只股票累计上涨50%以上;在投融资方面,腾讯、百度、BYD、软银愿景基金、战略家、蓝驰风险投资等数十家龙头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局,优秀选择、追求、傅利叶智能、星动时代等相关技术公司已完成融资50多亿元。
二、从讲概念到表现
人形机器人的趋势强于其他概念,因为人形机器人几乎可以确定,其大规模生产点逐渐接近,产业链公司将获得实质性的利润,不再是镜子中的月亮。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已经完成了从概念到性能的转变。
具体来说,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领导者,特斯拉机器人目前正处于B样本阶段,预计将于24年底开始小规模生产。在中国,傅利叶智能公司于9月26日宣布,其智能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开始预售。
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即将推动上游供应商的表现。供应链上的核心公司对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节奏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例如,拓普集团表示:“该公司开发的机器人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多次向客户发送样品,并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项目要求是自由的 2024 年一季度开始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初始订单为每周100个。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公司需要在今年完成 4 套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形成年产10万台的一期产能,后续将年产能提升到100万台。”
由于人形机器人核心痛点的突破,从概念到落地。具体来说,机器人由三个关键技术模块组成:运动模块、传感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对于一般的传统机器人来说,只有其中一种技术往往具有使用价值。例如,工业机器人主要关注运动控制技术,而清扫机器人则关注导航传感技术。
人形机器人不是。它必须在应用场景中是通用的,而不是在特定场景中的单一任务。这样,人形机器人需要更高的技术集成和集成,更大的数据集建模,更强的语言和指令理解。然而,在此之前,人工智能数据和模型基本上是孤立的,迭代速度非常慢。人形机器人很难有效地将感知、决策和控制结合起来。
但大型模型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大型模型正在从文本、语音、视觉等单一模式发展到各种模式集成的通用人工智能。因此,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技术可以直接与人形机器人相结合,全面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因此,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操作和控制也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三、人形机器人离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底层技术的快速进化让全世界看到了大规模商业化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主要科技制造商基本上都在尝试和准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市场上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范围仍然相对有限,缺乏替代效益。
例如,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没有完全取代现有人类日常服务的功能;商业指南接待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只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能回答客户提出的所有问题。
基于此,缺乏刚性替代的人形机器人对C端消费者仍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从参与者的产品定位也可以看出,目前的主要力量点是在B端场景中探索。例如,Tesla bot的第一批大规模生产机器人很可能会投资于超级工厂;最佳选择的工作重点也是与企业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相关工业场景中的应用。
其次,许多基础技术的缺点尚未得到弥补。例如,机器人电池需要支持20小时的连续电池寿命,但现在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连续工作时间不到2小时;另一个例子是成本。现在它总是花费数万美元。这个价格显然不能大面积普及,未来制造成本每年将降低15%-20%。
3年内,人形机器人可能不是一个好生意,但30年内,这是一个不可拒绝的行业。从行业第一原则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是取代高成本的人力,这是一个高度确定的事件。
至于目前的技术和成本,从长远来看,这不是问题。马斯克预测,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长期需求是100亿台。即使最终达到预期的十分之一,工业空间也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
中国拥有最大的人口规模和制造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未来对B端和C端都有强劲的需求。此外,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软硬件技术还没有打开太大的差距。两者的叠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有希望经营一些基于世界的机器人公司。
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公司
目前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是最佳选择和达瑞科技,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12年和2015年。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2020财年至2022财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7.07亿元、9.18亿元、7.78亿元,不到三年已亏损超过24亿元。根据之前披露的数据,2017-2019年H1的毛利率仅为1%、5.3%、2.3%。
上游的能见度和盈利效果要强得多。减速器、伺服和控制器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35%、20%、15%,总共占70%。考虑到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和自由度更高,这部分部件的比例可能更高。
减速器领域有很多玩家,比如大族传动、福谐波、同川科技、中大力德、国茂股份等。,但是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绿色谐波。公司开辟了“R&D-扩产-盈利-再R&D、再扩产”的良性发展闭环。截至2022年,绿色谐波产能已达40万台/年,今年可继续扩产至59万台。相比之下,2021年同川科技、大族传动、国茂股份的年产能仅为10万台、6万台、3万台。绿色谐波作为一家制造企业,净利润率超过30%,这本身并不简单。
伺服电机领域的阶级分化相对明显。高端产能基本掌握在日本三菱、安川、法纳科、西门子等外资手中。汇川技术、江特电机、江苏雷利、雷赛智能、浩志机电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其中汇川技术是绝对的领导者。2022年,汇川技术在国内伺服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21.5%,比2021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汇川技术的潜在预期也比较高,因为国产替代叠加机器人量大。
在控制器领域,国内控制器企业非常分散。虽然卡诺普、万讯自控、固高科技、英威腾、海德控制等多家专业控制器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国产率不足20%,未来能否运行还有待观察。
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是明天最终将开放的花朵。短期炒作毫无意义。我们需要的是长期跟踪和关注,找到那些关键企业。海涵财经
10月10日,上交所再次举行券商座谈会,现场宣讲并购重组最新政策精神,并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广...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时谦今天早盘,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经过一段下挫之后,很快就被多头拉起。而从盘面来看,以代码601开头的大盘蓝筹股(亦是高股息板块)今天表现非常突发,红利ETF大多涨幅在4%左右水平。那么,究竟又是何逻辑呢?分析...
中字头及红利资产全天保持强势,沪深两市交易量连续第4日突破2万亿元!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期待仍在升温。今日(10月10日),A股三大股指走势分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32%,深证成指跌0.82%,创业板指跌2.95%。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超30...
要点1通化东宝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率高遭质疑,公司董事长李佳鸿称,系东宝集团投资项目周期长造成;要点2业绩方面,李佳鸿预计称下半年公司营收将逐季恢复;要点3公司还对新产品销售情况做了介绍。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何凡...
要点1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赛轮轮胎预计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约六成;要点2天然橡胶、炭黑、合成橡胶等生产原材料均有涨价,为应对成本压力,多家轮胎公司宣布产品涨价。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肖良华)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
本文“人形机器人赛道不断惊喜回顾”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