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和参与者之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没有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参与,积极的资本市场和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呢?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变得清晰起来。

  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做得更好、更强大,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保持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执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会议还首次明确要求“培育一流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根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国证监会表示,支持龙头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运营、并购等方式做好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

  可以说,金融工作会议不仅明确了金融机构的定位,也为金融机构的展览行业指明了方向。

  目前,金融机构应“审时度势”,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的地位认识自己的使命。“培育一流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一方面要求投资机构加强专业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融入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大局。

  投资银行是连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纽带”。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募集资金总额为8832亿元,其中IPO融资规模为3279亿元,再融资规模为553亿元。在整个承销规模中,前十名券商占75%。在“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过程中

  一流的投资银行,要有一流的专业能力,专业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一方面,投资银行应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围绕国家政策导向进行业务研究和判断,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倾斜;另一方面,投资银行应回归“价值发现”的起源,提高行业研究能力、价值探索能力和定价能力,促进更多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和投资价值的优质企业上市,巩固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流的投资银行要有一流的风险控制能力,合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作为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应该关闭“入口”、做好“看门人”,狠抓投行业务内控合规建设,严防投行项目“带病突破”,提高执业质量和内控水平。

  一流的投资银行也要“取长补短”,注重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国际顶级投资银行相比,国内投资银行在规模、经营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在深化金融业双向开放的背景下,国内投资银行应加大融入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龙头投资银行,要着力推进优质“出海”,增强海外市场核心竞争力,用实际行动践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辟国内外双循环“金融动脉”。

  投资机构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中流砥柱”。据统计,公募基金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比例已从2019年初的4.1%上升到目前的8.2%。自成立以来,已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在“激活资本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资和研究能力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一流的投资机构应具备一流的投资和研究能力,具有独立的专业判断能力。他们不应急功近利,过于浮躁,不应盲目跟风。他们应该自觉杜绝“风格漂移”、“高周转率”等赢得短期交易收入的行为,在市场波动中发挥中长期资本的“稳定器”作用。

  从长远来看,培育一流的投资机构,需要从治理体系、考核模式、激励机制、实践专业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在提高长期投资研究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提高投资者意识,让投资者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获得真正的收入。

  风潮汹涌,自当扬帆起航。从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门,资本市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金融机构迎来了做好做强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期待着未来一批实力雄厚、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一流金融机构进入全球金融舞台。我们相信,这些“机构力量”的崛起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秩序和生态改善,为投资者带来更加成熟、健康和活跃的资本市场。

相关阅读

本文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机构?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