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迎来了2024年。
2023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经济复苏增长的一年。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经验不好,收益感不强。
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政策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增强收益感”。因此,我们可以期待2024年更多的收益感,更好地分享经济复苏的果实。
2023年获得感不强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物价负增长,导致名义GDP增长低于实际GDP增长。为了反映实物工作量的增长,我们每天看到的GDP增长数据都消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统计数据是合理的,否则阿根廷很快就能通过超级通胀GDP赶上英超美国。然而,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经验更多地与名义GDP有关。当名义GDP与实际GDP增长率有较大偏差时,获得感与GDP读数之间的偏差。
从GDP读数来看,2023年经济增速上升;但由于价格负增长,从名义GDP的角度来看,2023年经济增速放缓。2023年前三季度,GDP读数为5.2%,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数据;但名义GDP增速仅为4.42%,较去年同期6.14%明显下降。
事实上,自2021年Q1以来,名义GDP增速逐季下降,一季度低于一季度。从那时起,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收益感一直在下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23年疫情结束后感觉更糟。
二是出口负增长,内需难以挑大梁。近年来,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的29%以上。疫情三年恰好是中国制造业份额增加的三年。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动态清零保供,其他国家的供给受到极大干扰,需求通过财政努力得到刺激。全球需求的增长消化了中国的供给力量。因此,虽然疫情期间国内需求有限,但国外需求强劲。在出口外汇创汇的影响下,国内企业就业稳定能力强,居民获得感有保障。
2023年,全球制造业产能逐步恢复,中国供应优势下降;同时,受高通胀限制,全球商品需求下降,导致中国出口负增长,1-11月同比增长-5.2%。
如果国内需求能够按照市场预期恢复,国内需求能够接力国外需求,那么2023年将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问题是,受房地产持续下滑和疫情疤痕效应的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低,国内需求复苏乏力。从社会零表现来看,2023年前11个月社会零两年平均增速仅为3.49%,无法支撑庞大的制造业产能供应。
在阐述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时,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自2015年供给侧改革以来,“产能过剩”一词在官方文件中越来越少见。这一次,它反映了扩大国内需求和供需匹配的巨大压力。
当内外需求难以消化供应时,会迫使供应方降价去库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居民就业信心不稳定,消费意愿低迷,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房价股价下跌,财富效应缩水。据中金公司估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居民个人投资房地产约39万亿元。按此计算,房价每下跌10%,投资性房地产财富缩水3.9万亿元。2022年底,中国股票+混合基金净值7.48万亿元,2023年部分混合基金平均涨幅为-14%,相应股权基金财富缩水1.05万亿元。
此外,存款利率下降和信托产品爆炸造成的财富损失也会导致居民部门的收益感下降。
展望2024年,上述问题能否缓解,决定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和经历。
先看价格。从万得一致预期来看,市场对2024年的价格表现更加乐观。2024年,PPI预计同比增长0.28%(2023年为-2.99%),CPI预计同比增长1.18%(2023年为0.29%)。物价指数的整体成长意味着名义GDP的增长率将高于GDP的读数,每个人的收益感都将得到明显的修复。
CPI更容易理解。2023年CPI主要受猪肉价格拖累。全年平均生猪价格为15.26元/公斤,同比下降19.22%,拖累CPI增速0.35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的生猪价格低于养殖企业的成本价格,2024年生猪价格很有可能停止下跌并恢复稳定。即使不能回升,同比下降也会明显收窄,对CPI的拖累也会明显减弱。此外,消费的逐步复苏对CPI整体也有支撑作用。
PPI趋势与工业企业的库存周期有关。目前,我国制造业去库已接近尾声,2024年进入补库周期的概率很大,推动PPI走强。
就出口而言,万德一致预期,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恢复正常,同比增长1.78%。原因是欧美都处于制造业库存周期的底部,2024年很有可能进入补货周期,对中国出口起到支撑作用。
然而,2024年是美国大选的一年,地理问题可能会继续发酵;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着明显的衰退压力,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受到了损害。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中国的出口充满不确定性。
2023年1月至10月,中国累计出口额为3.08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6.1%。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出口仍在享受疫情期间相对供给优势的红利。从平均回报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仍有可能面临向下调整的压力。
总而言之,对于2024年的出口,没有必要过于悲观,但也很难说乐观。
就财富效应而言。房价仍有可能触底,股权投资预计将触底反弹,但弹性空间也有限。总的来说,2024年的财富效应不再是信心的拖累,但很难说它已经成为一个驱动力。
短期房价走势取决于供需结构。受益于保交房政策的大力推进,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已建成未售出)处于阶段性高位;就二手房而言,投资需求消失,投资性房屋销售增加。随着新房和二手房供应的增加,潜在买家仍倾向于观望,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短期内难以稳定。
就股权投资而言,上证综指收于2975点,没有下跌的空间。2024年获得正回报是一个高概率事件。但从内外环境来看,2024年大牛市概率很低,a股上涨斜率不会太高,盈利效果有限。
总体而言,房价下跌,股权投资上涨,整体财富效应仍难以形容。
对于2024年来说,我们很有可能摆脱增长下降带来的紧张和压迫。我们可以在情绪层面上休息和呼吸。我们的信心稍微恢复了,但我们仍然徘徊在底部。
经过一年的蓄势待发,2025年将更值得期待。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要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包含的信息或意见只是观点交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原创于《薛洪言微语》。
10月10日,上交所再次举行券商座谈会,现场宣讲并购重组最新政策精神,并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广...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时谦今天早盘,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经过一段下挫之后,很快就被多头拉起。而从盘面来看,以代码601开头的大盘蓝筹股(亦是高股息板块)今天表现非常突发,红利ETF大多涨幅在4%左右水平。那么,究竟又是何逻辑呢?分析...
中字头及红利资产全天保持强势,沪深两市交易量连续第4日突破2万亿元!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期待仍在升温。今日(10月10日),A股三大股指走势分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32%,深证成指跌0.82%,创业板指跌2.95%。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超30...
要点1通化东宝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率高遭质疑,公司董事长李佳鸿称,系东宝集团投资项目周期长造成;要点2业绩方面,李佳鸿预计称下半年公司营收将逐季恢复;要点3公司还对新产品销售情况做了介绍。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何凡...
要点1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赛轮轮胎预计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约六成;要点2天然橡胶、炭黑、合成橡胶等生产原材料均有涨价,为应对成本压力,多家轮胎公司宣布产品涨价。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肖良华)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
本文“2023年获得感不强的原因”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