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战友,大家新年好!
时光飞逝,转眼间2023年就过去了,过去一年给我的感觉总结成三个字,出乎意料。没想到疫情放开的第一年,大家期待的经济复苏没有出现。尽管政策层层加码,但最终很多人的感受都比预期的要差。出乎意料的是,人口拐点悄然到来,2022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比2021年底减少85万人。预计2023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投资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需要考虑未来的需求变化,许多行业将进入长期萎缩阶段。没想到,资本市场在2022年大幅下跌的基础上,还会继续大幅下跌,投资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难。在全面注册制度之后,我们对市场的预期是相当负面的,但市场的表现仍然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在过去的一年里,对中国经济来说压力很大。首先,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很大,特别是房地产销售严重下滑,房价下跌,房地产企业持续雷霆,对金融体系和地方财政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次,中美之间的竞争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战、科技战、贸易保护等措施,影响了我们的出口增长。最后,国际形势不稳定,战争仍在继续,巴以问题已经上升到战争水平,甚至有蔓延到整个中东的趋势。这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
但总的来说,中国经济保持预期增长应该没有问题。毕竟我们的通货膨胀率很低,货币、财政等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然而,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短期痛苦是正常的。未来的大方向必须是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依赖房地产转移到依赖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行业。通过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激活消费、出口、投资等新需求,将中国经济转向内部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将回归稳定发展。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不犯战略错误,进一步团结各方力量,勇往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到来。
接下来,我将简要总结2023年的投资,展望2024年的投资机会,让大家对未来资本市场投资有一个框架的了解。
2023年投资总结-艰难前行一年
2022年,我们用“更艰难的一年”来形容,所以今年应该是“艰难中前进的一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今年其实比2022年更难。三大指数在2022年上半年大幅下跌,下半年震荡下跌,中间至少有较大反弹。今年的三大指数,除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年初还有一段时间的冲击上涨市场,其他两大指数基本上只有1月份的反弹,背后是单边下跌,多头可以说没有力量反击。上证指数全年下跌3.70%,深证成指下跌13.54%,创业板指数下跌19.41%。从公司股价来看,更是惨不忍睹。沪深近100家公司跌幅超过20%,不少公司一年股价下跌一半。
虽然整个市场不好,但我们今天的收入仍然很好。主要原因是经过深入研究,我们转向了新行业(智能驾驶相关),今年该行业的表现仍然很好。去年,当我们展望未来的投资市场时,我们说,所谓的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只要我们的判断没有问题,它就会坚持下去。
2023年,我的收入还不错,明显优于创业板指数的-19.41%和上证综合指数的-3.7%。总的来说,我对今年的收入非常满意,超过了每年10%的收入目标。今年比较激进。看到机会后,卖出会很重。大仓位配置了一两家公司。当然,风险控制也是通过仓位调整来控制的,风险控制总是放在第一位。
简单总结一下今年的投资:2022年,我们清理了之前赚的白马股,然后跟踪了下半年自动驾驶相关公司的小仓位配置。今年上半年基本没有大的操作,还是小仓跟踪自动驾驶公司。直到今年年中,我们在智能驾驶行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们逐渐建立了公司的职位,并增加了我们的职位,最终切换了我们以前跟踪的公司。为了防止短期被套的风险,只留下一部分现金,可以增加仓位。最终,一直持有到现在,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接下来我们正在为明年的市场做准备,具体还在研究过程中,就不细说了。
自全面注册制度以来,当前的市场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供求关系也不平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市场估值很低,但它不会上涨,因为股票越来越多,所以定价当然越来越低。我们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我们的经营策略。
未来,我将继续反思和总结,从中学习经验,不断完善我的投资体系。过去的长期投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实现非常好的回报,但在大幅上涨或市场进入熊市后,我们仍然需要及时调整战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024年阶段性见底
在过去的总结中,我们将2019年定义为布局之年,2020年定义为慢牛开盘之年,2021年定义为慢牛市延续之年,2022年定义为波动较大的震荡市场,2023年定义为震荡寻底年。回顾这些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2023年的判断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去年总结如下:“自全面注册制度以来,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现阶段市场融资、再融资、大小非减持对市场抽血过多,没有大量资金进入市场难以填补这部分缺口。资本市场的定位是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完成经济转型升级。目前股票供应量大,资金跟不上,整体上是调整降估值的阶段。这里的判断可以说是一点出入都没有,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震荡下跌寻底的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2024年呢?经过今年对政策、制度、国际政治环境、国内经济形式、市场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将2024年定义为分阶段见底年。
首先,定义为见底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市场情绪已经达到了低点,所有的好处都没有得到回应。现在市场一直在下跌,这迫使上层出台更有效的措施。最近,新股的周发行量正在下降,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不再改革,那么随后的新股很可能不会发行。在这种情况下,出台能够改变市场供求关系的政策将被迫出台。如果能够出台这样的政策,不断积累,然后通过低水平的持续震荡消化过去供应的股票,很可能会出现这种见底状态。虽然定义为见底年,但具体时间还是要看政策出台时间,真正能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具体还不好说。即使不出台,今年也是一个震荡寻底的过程。只是我判断,如果继续低迷,出台的概率会很大。
其次,虽然定义为触底年,但我们增加了阶段性修改,这意味着触底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低点,但市场很难有一个全面的牛市,最多是区域冲击市场,也就是说,这个低点是阶段性市场的低点。由于市场扩张过快,目前的市场容量,小型基金难以支撑全面牛市,分阶段本地市场的可能性较大。
最后,资本市场的定位是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完成经济转型升级。如果这个定位不改变,重融资轻投资的状态就不会改变。如果进入市场的资金不能长期赚钱,就很难有长期的牛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市场牛市短,熊市长。每一轮牛市都在迅速上涨,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市场,然后不断下跌,割韭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24年很可能会出台相对较大的制度改革政策,暂时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从而看到阶段性低点。一旦市场进入分阶段上涨,后续政策的影响将逐渐减弱,指数的高度取决于增量基金的强度。所以我们判断2024年市场会比2023年好,不应该单方面下跌,至少是区域震荡状态。
未来我们主要投资三个板块:一个是生物医学器械板块。这个板块是老朋友,我们长期乐观,以前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由于集采、医疗保险控费等原因,整个行业正处于调整期。我们最初的判断是两年左右,但现在似乎需要更长的时间。当然,这也与整体市场环境有关。事实上,许多公司已经跌出了价值,但离整个板块走好还需要时间。最近,我觉得这个板块开始下跌,这表明一些聪明的基金开始逐渐布局。一旦市场好转,我们长期跟踪的公司还是会进行一定的配置,甚至是阶段性的重仓。
二是科技板块,这是我们今年超额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我们判断该行业将有机会关注智能驾驶相关行业。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行业。作为未来5-10年的重点细分领域,我们准备探索一家好公司,它将是未来5-10年的重点。
三是消费板块。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14亿人口的规模决定了我国消费的增长空间。只要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会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例如,食品饮料、医疗药品、科技产品、医疗美容产品、娱乐文化产品等,我们以前没有单独列出消费部门,主要是因为许多部门本身都有消费属性。比如生物医学器械板块既有科技属性,又有很多消费属性,这些都是很好的行业选择。我们将继续关注医疗美容的细分。
总体思路和以前没有太大变化。我们认为2024年的机会比2023年多,因为已经连续两年下跌,所以会比较积极。当然,在形成明显趋势之前,我们的操作思路主要是波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相应操作,自负盈亏】
以上内容还有很多缺点。我希望你能给我们更多的建议,一起讨论,并努力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朋友有更好的信息和观点,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你的转发分享是最好的鼓励)
相关上市公司:
华力创通 中芯国际赛力斯 江淮汽车 长安汽车 北汽蓝谷 万集科技等
上一篇: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的技术壁垒
10月10日,上交所再次举行券商座谈会,现场宣讲并购重组最新政策精神,并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广...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时谦今天早盘,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经过一段下挫之后,很快就被多头拉起。而从盘面来看,以代码601开头的大盘蓝筹股(亦是高股息板块)今天表现非常突发,红利ETF大多涨幅在4%左右水平。那么,究竟又是何逻辑呢?分析...
中字头及红利资产全天保持强势,沪深两市交易量连续第4日突破2万亿元!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期待仍在升温。今日(10月10日),A股三大股指走势分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32%,深证成指跌0.82%,创业板指跌2.95%。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超30...
要点1通化东宝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率高遭质疑,公司董事长李佳鸿称,系东宝集团投资项目周期长造成;要点2业绩方面,李佳鸿预计称下半年公司营收将逐季恢复;要点3公司还对新产品销售情况做了介绍。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何凡...
要点1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赛轮轮胎预计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约六成;要点2天然橡胶、炭黑、合成橡胶等生产原材料均有涨价,为应对成本压力,多家轮胎公司宣布产品涨价。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肖良华)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
本文“2023年投资总结”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