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证券市场,公开发行和私募股权基金、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习惯上被称为机构投资者。由于公开发行基金主要发行给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相关信息披露相对充分,市场关注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市场背景下,公开发行基金往往是机构投资者的同义词。如今,这种狭义的机构投资者正受到市场的热烈讨论。 到2024年,各公募基金将按照规定在第一时间披露上一年度的投资业绩。从近8000种股权产品的情况来看,利润只占11%以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在股票投资上都有亏损,算术平均亏损率超过10%。考虑到几只大型基金的亏损率相对较大,如果按加权平均计算,亏损率可能超过15%。与当年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等主要宽基指数相比,明显跑输市场。当然,去年仍有数百个基金产品获得了积极的回报,但一方面,这些基金的规模不是很大,另一方面,一些高回报基金是专门投资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如果不是北京证券50指数在年底突然上涨,恐怕很难说这些基金是否能获得年度利润。正因为如此,当人们浏览去年主要机构投资群体公开发行基金的业绩报告时,他们确实感到沉重,不得不反思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投资机构化”模式是否存在一些内部缺陷? 上世纪末,监管部门批准了首批公募基金的成立和发行,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进入了标准化发展时期。 然而,当时有人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口号:非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这意味着我们也可以理解,即a股市场主要是个人投资者,投机性强,缺乏价值投资理念,需要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大力发展来改变。基于这个想法,后来有了“投资机构化”的说法,即试图引导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公开发行基金,让“专家”为其操作,从而间接进入股市。在各种政策的鼓励和舆论的推动下,国内机构投资者在过去的20年里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角。一些投资业绩优异的基金产品受到广泛追捧,基金投资经理风光无限,似乎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美好。 然而,在2020年基金业绩大爆发后,相应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发现,一些基金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交叉持有少数股票来实现的。这种被称为“集团取暖”的操作,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使业绩看起来很好,但客观上不仅过度提高了集团股票的价格,而且影响了其流动性。一旦市场逆转,很容易导致“踩踏”现象,即股价大幅下跌,因为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出货。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虽然这些基金被称为“专家金融管理”,似乎对宏观经济有深刻的理解,但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天空”,也就是说,只有良好的市场才能盈利,他们没有能力通过牛市和熊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公募基金近两年的投资业绩有所下降,甚至去年出现了大面积严重亏损。 说了这么多,结论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中国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和a股市场一样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真正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特色的理念和风格。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赚钱有点偶然,也就是没有内在的必然性。靠运气赚钱,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会持久。将没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基金视为推动市场成熟的重要动力。让它们非凡地发展,把散户投资者的资金交给他们管理是否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做法?这确实是个问题。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必要的,在市场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实现投资的机构化也是合理的。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机构投资者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提高质量,不能总是像去年那样输给市场。此外,如果机构投资者本身还不成熟,那么投资机构化的主张就是脱离现实,不够严肃。
上一篇:清远股份长白山能继续上涨吗?
下一篇:小盘创业板潜力成长股关注南字头
10月10日,上交所再次举行券商座谈会,现场宣讲并购重组最新政策精神,并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广...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时谦今天早盘,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经过一段下挫之后,很快就被多头拉起。而从盘面来看,以代码601开头的大盘蓝筹股(亦是高股息板块)今天表现非常突发,红利ETF大多涨幅在4%左右水平。那么,究竟又是何逻辑呢?分析...
中字头及红利资产全天保持强势,沪深两市交易量连续第4日突破2万亿元!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期待仍在升温。今日(10月10日),A股三大股指走势分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32%,深证成指跌0.82%,创业板指跌2.95%。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超30...
要点1通化东宝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率高遭质疑,公司董事长李佳鸿称,系东宝集团投资项目周期长造成;要点2业绩方面,李佳鸿预计称下半年公司营收将逐季恢复;要点3公司还对新产品销售情况做了介绍。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何凡...
要点1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赛轮轮胎预计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约六成;要点2天然橡胶、炭黑、合成橡胶等生产原材料均有涨价,为应对成本压力,多家轮胎公司宣布产品涨价。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肖良华)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
本文“大力推广的“投资机构化”模式是否存在一些内部缺陷?”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