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首席中国股票战略分析师及其团队在1月份发表了一份报告,称需要五类「救市良方」,扭转根深蒂固的负面预期和情绪,中国股市的未来市场将出现期待已久的反弹。
高盛指出,过去三年对中国股票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挫折的时期──超过61%的最低水平下降了61%、A股+H股+ADR总市值蒸发30%、指数市盈率下降56%、交易量下降19%,香港/中国市场集资量下降58%。自2021年以来,中国在全球股市明显落后,估值下降,各类基金配置处于10年低点。
高盛认为,中国需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来挽救股市,扭转市场预期和情绪:
1、为消除市场的负面预期和情绪,制定救市良方,包括政策和措施。
为了推翻市场中的负面、通缩叙事,有效稳定投资者的增长期望,有必要将过去分散、渐进的放宽政策转变为更积极、更大胆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政策放宽还没有满足投资者在这个下行周期中的期望;2. 房地产市场的去杠杆化可能使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3. 随着通胀压力的下降,实际利率居高不下,过去的降息和存款准备金率令人失望。
考虑到中国正在面临的复杂宏观挑战,高盛指出,如果我们想拯救市场,我们需要一个全面、果断、有力的政策包,具体的KPI,以及第二个政策的一致性、透明度和问责制,以解决结构性联系。如果不能这样做,它可能会引起对政策效力的怀疑,并加深「信任赤字」,当它牢固地灌输到投资者的心态时,可能很难消除。
2、采取措施逆转根深蒂固的负面情绪,给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在过去几乎所有的下行周期中,中国主要依靠供应侧措施来对抗周期性逆风,即通过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基础设施,依靠房地产市场来提振整体需求和扩大价值链,扩大战略重要领域的产量。这一政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高杠杆率、资源配置障碍、政策放松冲动的减弱以及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相比之下,疫情期间,许多发达经济体刺激需求侧来救市,如援助基金和直接现金补贴。虽然随后带来了高通胀,但有利于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和自由支配支出,从而有效恢复了各自的消费经济。
随着2023年初短期需求激增,中国消费者支出保持低迷。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重大拖累、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和消费者信心的恶化,放松的方向明显倾向于需求侧,有助于改善消费者情绪,解锁家庭部门的高(过剩)储蓄,促进消费驱动的恢复和增长模式。
3、通过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市场。
为了改变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固有的负面情绪,政府和监管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发出积极信号。例如,加强对上市公司真实性和透明度的监管,严厉打击市场操纵,提高市场公平性和信誉,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4、提出缓解技术主导市场抛售的措施。
随着技术影响市场抛售现象越来越明显,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市场下跌压力。通过引导投资者消除短期利益的干扰,关注高质量公司的长期价值,减少市场恐慌性销售,保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5、提振市场信心,支持股市稳定,采取境外资金等手段。
为了增强市场信心,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海外资金进入中国股市。通过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为吸引更多海外资金参与中国市场提供便利,增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稳定股市提供便利条件。
最后,高盛经济学家预计,2024年整体政策立场将广泛刺激增长,两次降息,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0%社会金融增长,逐步扩大财政赤字,进一步放宽房地产市场供需政策。这些政策将是2024年GDP增长约5%的必要条件,并可能在3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得到正式认可。
10月10日,上交所再次举行券商座谈会,现场宣讲并购重组最新政策精神,并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广...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时谦今天早盘,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经过一段下挫之后,很快就被多头拉起。而从盘面来看,以代码601开头的大盘蓝筹股(亦是高股息板块)今天表现非常突发,红利ETF大多涨幅在4%左右水平。那么,究竟又是何逻辑呢?分析...
中字头及红利资产全天保持强势,沪深两市交易量连续第4日突破2万亿元!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期待仍在升温。今日(10月10日),A股三大股指走势分化,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32%,深证成指跌0.82%,创业板指跌2.95%。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超30...
要点1通化东宝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率高遭质疑,公司董事长李佳鸿称,系东宝集团投资项目周期长造成;要点2业绩方面,李佳鸿预计称下半年公司营收将逐季恢复;要点3公司还对新产品销售情况做了介绍。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何凡...
要点1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赛轮轮胎预计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约六成;要点2天然橡胶、炭黑、合成橡胶等生产原材料均有涨价,为应对成本压力,多家轮胎公司宣布产品涨价。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肖良华)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旺...
本文“高盛:中国需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来挽救股市,扭转市场预期和情绪”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