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市场总是太卷!

市场已经开始期待别人的期望。稀土价格指数作为有色板块的后期品种,已经悄然上涨了7个交易日,尤其是昨天,重稀土氧化钛上涨了5%,轻稀土氧化钕上涨了3%以上。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分析人士认为,稀土价格的突然飙升与有色期货的整体牛市有关,与海外矿山供应瓶颈和国内配额增长放缓有关,也可能与当前形势有关。

稀土价格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色金属板块的整体走势。有色金属板块的走势与金铜密切相关。从应用层面来看,铜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对有色金属板块具有很强的指标意义。预计铜的缺口可能大于预期,美元指数下行背景下的金融属性也有利于铜市场的深度诠释。

稀土飙涨

根据Wind数据,稀土价格指数昨日从前一个交易日的164.8飙升至171。该指数从3月27日的155.2开始,连续7个交易日上涨,涨幅已超过10%。根据百川浮盈数据,4月8日,多个轻重稀土品种价格集体反弹。其中,重稀土氧化钛上涨5%,轻稀土氧化钕上涨3%以上。

稀土价格的突然飙升与有色期货的整体牛市

国金证券认为,经过2021-2022年的高价,海外矿山供应面临瓶颈。考虑到目前价格跌至较低水平,进口矿山经济大幅下降,我们判断2024年稀土进口难以维持2023年的高基数,2024年1月至2月稀土进口如期大幅下降;持续低价也严重压缩了稀土再生产业的利润,后续扩张有限。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制造业新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智能工厂和旧设备的建设提供财政支持;考虑到政策支持的持续实施,稀土磁性材料可能会继续受益于制造业的升级和更新。从中长期来看,稀土价格中心有望随着海外矿山供应瓶颈和国内配额增长放缓而逐步上升。

华福证券表示,2023年,由于矿山进口和稀土指标增加,下游叠加需求依然疲软,钯钕和异常过剩较多,保持了紧密平衡。短期内,需求淡季,第三批指标和进口矿山供应增加,底部支撑不足,稀土价格可能进一步压力;中长期,预计2024-2025年市场仍供过于求,但考虑到矿山进口减少,海外产能建设缓慢,稀土价格有望稳定。

清明节期间,中国证券公司报道称,军政府的反对者4日对军方建设的首都内比发动了无人机袭击,并提出这可能会影响稀土价格。疫情放开后,稀土进口量大幅增加,预计全年离子矿供应量将超过8万吨。随后,政府出台了稀土矿开采辅料进口受阻的相关政策,预计2024年4月自由化。但目前还没有多少消息传出。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可以预期各种资源矿的开采时间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有色能涨多久?

事实上,分析人士认为稀土的价格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跟随有色金属。近年来,有色金属板块各大品种的期货价格持续上涨,明显推动了稀土价格。

稀土价格的突然飙升与有色期货的整体牛市

稀土价格的突然飙升与有色期货的整体牛市

昨天,有色股涨跌。很多投资者表示,这是在用炒科技股的思维炒有色股。如今,有色股的表现也弱于期货。但是,如果期货能继续上涨,股票必然会跟上。问题是期货能持续多久?

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决定了有色价格的走势。今天上午,大宗商品贸易商托克(Trafigura)到2030年,与人工智能有关(AI)与数据中心相关的铜需求可能达到100万吨,并加剧供应短缺。随著全球碳排放逐步消除,包括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内的能源转型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动铜消费激增。托克首席经济学家拉希姆说,这100万吨是“在我们认为到2030年将短缺400-50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的。并非所有人在评估供需平衡时都会考虑到这一因素。

民生证券战略分析师牟一玲认为,中外产业链中下游制造业的补充周期相继开放。与过去不同的是,在短期内,上游周期没有积累过多的库存,但与中下游相比处于有利地位。中期:上游供应约束依然强烈,而中下游则是产能过剩的一方。海外生产能力建设仍在进行中,中国制造业为了维持过去多年积累的市场份额也需要更新设备,加快生产能力,“内卷”和“外卷”不能停止,使中下游制造业在复苏周期中更难形成利润。从长远来看,目前的价格并没有处于绝对高位,也没有压制下游需求,下游仍处于结构清算过程中。国内资源消耗>GDP>利润的不等式仍然是未来经济的主要矛盾。在广谱商品价格因货币疲软而达到历史新高之前,广泛的需求损害可能不会发生。

目前,从整个市场的表现来看,股票仍处于短期游戏逻辑中,但期货处于趋势逻辑中。这就是为什么股票不能上涨,期货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但从赚钱效应的角度来看,只有趋势逻辑才能最大化赚钱效应。市场可能担心滞胀预期对股权资产价格的影响,但从历史上看,从1979年到1980年,在高利率的背景下,美国股市的资源股大幅领先。即使在2008年初,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期货价格和相应的股票也非常强劲。券商中国

相关阅读

本文稀土价格的突然飙升与有色期货的整体牛市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