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近年来,新股上市后的破发率非常高,原因多种多样,但新股的高发行价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反过来又证明,目前的机构查询制度并不完善,很难有效发挥价值发现功能,为上市公司准确定价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一些机构投资者串通报价,无原则报高价,给市场带来不公平,也留下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  新发布的新“国九条”对新股发行有很多新的讨论。新股发行自股市以来,但长期以来,国内新股发行制度仍有待完善。不久前,监管机构对新股认购过程中多家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处罚,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事实上,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少见(认购只是其中之一)。目前,许多相关公司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在一级市场上,绝对禁止违规行为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人们会不断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不仅要处理这些人,还要认真总结原因。新股发行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工作,关系到公平公正,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发行质量。但发行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表明,相关制度可能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认真反思和深入研究。只有有效地堵塞存在的漏洞,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保护大多数中小型投资者的利益,为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开始良好的开端。  对于新股发行制度的一些政策,应该说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合理的。但由于调整事件复杂,需要多项配套政策进行规范。虽然多项政策单独合理,但放在一起形成了内部冲突,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合成谬误”,从而形成了一些制度缺陷。例如,投资者对股票过度募集现象的反应一直很大。一方面,相关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IPO时,必须按一定比例释放股份,即不能超过或低比例发行。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也允许参与调查的机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报价。这样,如果机构报价超过一定范围,公司不能减少发行股票的数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度发行现象。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仍然相对严重。一些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他们计划筹集6亿元,但实际上筹集了16亿元,超额筹集的资金比原来准备筹集的资金要多得多。客观地说,由于事先没有具体的投资方向,过度筹集的资金往往不是用来购买金融产品,而是匆忙地找到一个项目投资。要么资金运行效率低,要么投资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会觉得有点委屈,因为他们主观上不想筹集过多的资金,询价机构也觉得有点无辜,认为他们按照规则参与了询价。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只能说,制度不完善,导致新股过度募集现象畅通无阻,至少在现在看来,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弊大于利。  在新股认购中,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机构询价,另一种是发行人独立定价。目前主流是机构查询,尤其是大型项目,基本都是机构查询。为此,有关部门还制定了非常繁琐的询价程序。那效果如何呢?近年来,新股上市后的破发率非常高,原因多种多样,但新股发行价格偏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反过来又证明,目前的机构查询制度并不完善,很难有效发挥价值发现功能,为上市公司准确定价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一些机构投资者串通报价,无原则报高价。虽然他们在特定时间点获得了一定的新收入,但本质上给市场带来了不公平,留下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值得一提的是,机构投资者在新股认购中的行为不端以前就发生过,处理也不是个案,但仍在不断发生,说明配套新股发行制度的处罚措施不够有力,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放缓,部分发行人撤回IPO申请,承销商也加大了核查力度。当然,这是件好事。然而,人们希望随着新“国家九条”的发布,相关方能够迅速梳理新股发行制度,堵住发现的漏洞,加强制度本身的严谨性、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新股发行过程的整体标准化,在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阅读

本文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少见(认购只是其中之一)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