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杠杆率是衡量机构的资产配置中,多大程度是通过用借来的钱而非自有资金去购买资产。广义的杠杆率中,资产端包括债券、逆回购、同业存款、期货等。负债端主要由正回购构成。
质押式回购是怎么一回事?简单的说,就是我有100元,买了100元的债券,但是我还想再多买一些,钱不够了,于是我把面值100元的债券质押给了甲,作为质押物,向甲借了90元(质押品打九折),约定以一定的利率计算利息,7天后到期,我连本带息还钱给甲,甲把我100块钱的债券还给我。
以目前的质押式回购违约处理方式,万一我7天后没钱还给甲,我违约了,那么甲可以拿我这100元的债券去公开拍卖,这也是为何质押品要打折的原因,以防拍卖时卖亏了。
这种模式在银行间市场成为质押式回购,其中资金融入方(借钱的)称为正回购方,资金融出方(借你钱的)称为逆回购方。
网络上看到一篇很生动的漫画,此处引用,可能会有助于大家的理解质押式回购的交易和结算过程:
计算杠杆率
众所周知,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资产——债券,托管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债登)和上海清算所(简称上清所)。目前由于中债、上清托管数据以及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及场外的隐形杠杆缺乏衡量依据,债市杠杆率计算难度较大。以下的计算,以银行间中债、上清的托管数据、外汇交易中心的质押式回购数据为主,计算以质押式回购为融资方式的杠杆率。此处未考虑买断式回购是由于数据不完整,以及买断式回购在市场上中占比较低(日均成交量约占质押式回购的不到1%),只好无可奈何的忽计它。
从中债登和上清所每月公布的债券托管量,我们可以取得银行间未摘牌的债券总量数据。
下述计算全市场杠杆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我们假设投资者借入的钱全部买了债券(我知道这假设是个大bug)。
银行间市场日常进行的质押式回购,债券的交割也在中债登和上清所这两个场所进行,我们可以理解为银行间市场是一个超级大富豪,他买买买买来的债券全部交给他的两个管家——中债登和上清所保管,因此他的所有财产就是由这两个管家保管的部分组成。
即,总资产=中债托管量+上清托管量
当然富豪之所以为富豪,他非常有理财头脑。如果全部用自有资金来投资,赚钱太慢了(同理亏钱也慢)。因此他有一部分资产,是借钱买来的,具体操作可以看第(二)部分——质押式回购是怎么一回事? 因此,富豪的杠杆率=总资产/(总资产-借来的钱)。
我们需要知道富豪一共借了多少钱。
由于质押式回购是个零和游戏,因此全市场借出的钱和融入的钱总量相等。在外汇交易中心布的质押式回购市场总结日报中,正/逆回购余额一项(该数据需付费)即为我们需要的数据。且正回购余额总量=逆回购余额总量。余额代表未到期的部分。
因此,
杠杆率=中债和上清托管量/(中债和上清托管量-正/逆回购余额总量)
其中,
总资产=中债和上清托管量
负债=正/逆回购余额总量
净资产=中债和上清托管量-正/逆回购余额总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计算各类机构的杠杆率。
从银行间个体来看,借入的钱是我的负债,借出的钱是我的资产,如果我从甲低价借入了钱,高价借出给乙(这是银行间的常规操作,包括借低出高,借短出长等),那么会有以下两种算法:
为了套利,我借低出高,常见于非存款类机构,比如货币基金。适用于算法1:
杠杆率1=(托管量+逆回购余额)/(托管量+逆回购余额-正回购余额)
为了传导流动性,让银行间的兄弟姐妹们都能吃饱饭,我从别的地方借入钱,出给其他机构,常见于存款类机构,主要是银行,适用于算法2:
杠杆率2=托管量/(托管量+逆回购余额-正回购余额)
因为存款类机构加杠杆大部分是用于融出资金,使资金从银行向非银流动,杠杆向非银转移,因此此种算法更为科学。
数据来源:中债登、上清所、外汇交易中心(CFEST),数据截至2020年2月28日。
简便算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统计口径的不一致等问题,上述算法其实存在一定的bug,并且整理数据时候也让人很抓狂。
此处推荐一个简便算法,数据易得,算法简便。
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可以查询到每月的中债托管数据,“待购回债券余额”即为未到期的回购量,因此:
中债杠杆率=托管量/(托管量-待购回债券余额)
数据来源:中债登,数据截至2020年2月28日。
从中债的杠杆率可以大致估算银行间债券市场杠杆率,当然,考虑隐性杠杆,以及有些机构借来的钱也不全是买了债券或者做回购,可能做了存款,或者直接趴帐,以托管量作为总资产实际是偏低的,实际杠杆率应该更高。
截至本文发表的时间,2020年3月份的数据也出来了,中债杠杆率达到109.7%,已经非常接近2016年市场高企的杠杆水平了(2016年8月中债杠杆率为110%)。较高的杠杆会增加市场的脆弱性,一旦资金面收紧或是疫情蔓延导致恐慌性抛售的再度上演,市场将会遭受危机。
上一篇:ABS是什么意思?
本文“何为债市杠杆率?”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