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情爆发后,避险情绪让投资者抱团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等白马股,但这些股票涨太多了,估值太高,跌下神坛,市场需要新故事、新风向,于是资金开始转向安全边际更高的低估值股票。而资金的流动方向,往往是市场的指挥棒。
下图是3月3日的板块涨幅榜,顺周期+低估值崛起,曾经万人嫌的钢铁高居榜首,银行、有色、煤炭、化工、农业等板块受资金热捧,市场在动态中寻求新的平衡。投资者总是被市场推着走,预判常常被打脸,眼见方为实。选择死扛还是跟随市场风格转换,需要策略,更需要勇气和魄力。在资本市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投资理念、体系和方法则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周期股总体操作思路是“炮火声中买入,烟花声中卖出”(邱国鹭语),意即在行业最惨淡、估值最低的时候买入,在行业最火爆、估值最高的时候卖出,逆行业趋势操作成功概率大。今年叠加了全球史无前例的大放水,这一因素也必须考虑。

1、钢铁逻辑:通胀预期+超跌
钢铁作为主要工业品,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1996年开始,我国钢产量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65亿吨。
2009年4万亿之后,国内主要钢厂猛扩产能,导致一方面中低端钢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一些高附加值特种钢材还须依赖进口,这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恶果。
“十三五”期间开始供给侧改革,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在产业阵痛期间,钢铁企业业绩下滑,股价下跌。
如包钢股份,自2020年2月始,股价一直在1.10元上下徘徊,为避免“连续20日低于1元退市”,保住上市资格,其控股股东于2020年5月启动40亿元股份回购计划,仍不见起色。今年2月18日开始,在各种“茅”扑街的同时,包钢K线却平地起高楼,截至3月3日收盘,累计上涨68.69%。一时风光无两。
大放水导致的通胀预期+超跌是本轮钢铁上涨的逻辑。
2、银行逻辑:低估值+压杠杆+去不良+疫后复苏
之前银行股的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四小花旦”招商、兴业、平安和宁波银行颜值担当,受到资金追捧。3日银行股遍地开花,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涨停,杭州银行大涨7%,银行板块整体涨幅高达3.9%。
市场热闹的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独立思考,才能少掉坑。历来银行股暴动都是一步到位,因为银行体量太大,对资金的耗费非常巨大,所以难以走慢牛。如果参与银行股抱团,要么手快,要么回避。
银行是天然带高杠杆的行业,乘数效应使得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放大了不同银行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差异。如招商银行动态市盈率为13倍,浦发银行为5.4倍,民生银行为4.6倍。还记得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多年不良为零,分行行长还被评为浦发内部先进的事情吗,最后戳穿了,坐实系作假,沦为业界笑柄;还有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的数十亿假理财事件......不仔细分辨,谁知道哪张脸上厚厚的粉底下掩藏着多少痘痘呢?
好了,言归正传。
银行业的基本面有三点积极的变化,这是本次股价上涨的重要抓手:
一、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监管层着力压降金融体系内部高杠杆
2017年至2020年,银行业总资产年均增速降到了8.3%的较低水平,大体只有2009年至2016年间平均增速的一半。
二、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加大
2017年至2020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超过之前12年的总和。
三、“影子银行”得到有序拆解
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历史峰值下降约20万亿元。
此外,本次上涨的逻辑还有低估值+疫情后复苏。银行之前长期低估值啊,为什么现在才涨,是因为大资金掌握话语权,你的选择只是相不相信其逻辑,跟或者不跟而已。
3、“煤飞色舞”持续性存疑
判断有色和煤炭行情的持续性,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复苏还是货币放水导致的?
二、主要因素和大头在哪边?
能源结构的变化,核电、风电、光伏占比逐年提升,加上碳达峰、碳中和的制约,使得煤炭的长期趋势并不被看好。
至于有色,暂时看不到下游需求的大幅改善,货币影响只是短期因素,超发的货币终会退潮,等到美联储缩表时,美元的潮汐运动又会收割多少韭菜呢?
4、化工:涨价是第一驱动力
化工是个比较有趣的行业,产品涨价是第一驱动力,我观察发现化工产品的涨价有三个特点:
一、爆发力超强。
如TDI的价格,2016年初1万元/吨,2016年10月涨至5万元/吨。带动沧州大化股价起飞,因为沧州大化的主要产品仅有两个:TDI和尿素。而它的尿素生产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当时由于天然气供应偏紧,为优先保证民用,部分工业企业被断供,导致其尿素产线停产。
又VD3,属于精细化工,2017年至2018年间,VD3价格从不足100元/公斤涨至近600元/公斤,游资抓住机会猛炒花园生物,花园生物是全球最大的VD3原料(NF胆固醇)和成品生产企业。
二、短期供需矛盾主要由生产事故引发。
2016年TDI涨价是因为巴斯夫下属工厂发生爆炸。
2019年响水爆炸也引爆了一轮行情。
三、物理库存并不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预期库存才是。
远期供需和近期供需往往呈现相反的方向,生产成本对产品价格的支撑不是特别显著,有时少亏,企业也不敢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