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没有看到什么明显大利空的情况,昨天A股又走独立行情,莫名其妙就大跌——电子烟或将参照卷烟监管(专户专卖、办证销售)算是一个大利空。让美股上市的雾芯科技暴跌48%,一夜几乎腰斩;然后昨日港股的思摩尔国际一度暴跌40%,A股的亿纬锂能跌近20%,可说极其惨烈,但这个概念涉及的股票极少,只有非常小范围的精准杀伤,不至于让昨天的大盘如此。
两会上决策层明确表态货币政策没必要急转弯,给股市吃了个定心丸;而上周中美新一轮谈判以重大分歧结束后,决策层也把重心更多放在了挖潜内部,重视资本市场上。这都是有利的内部因素。但现在还是涨一天跌一天的。很多散户现在的体会都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但震荡本就是股市80%以上时间的常态,说明短线依然对指数破僵无法期待,只能继续重在结构性机会上。对于昨天碳中和概念分化,我们认为,这并不会动摇其新主线地位,而是给了此前的怀疑论踏空者二次上车的机会。
分析来看,昨天的下跌主要来自外部。表明看是外资跑路有关,全天净流出超过70亿。实际上是因为外部环境上,两大国的新磋商失败后,迅速回到了西方联手施压中国,而中方强势对等回应的节奏上,这直接影响了外资的情绪,导致资金仓皇出逃,也直接影响了市场!可见,外资在A股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外部环境重回西方联手施压局面,A 股先避险为敬
上周当地时间3月18日、19日,美中双方在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进行了战略性对话。但结果是,在拜登上台后首场最高级别会谈中,中国跟美国对干了一场,这是极其罕见的。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国家会当着全世界的面跟老美掀桌子,所以CNN都惊呆了,这场面让人措手不及!
这一次,中美会谈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中方也表示,双方仍存在“重要分歧”。这个词在W交上很少用到,但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我们自信霸气的一面,这或许不是坏事情。
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了,美国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也已成为过去时,请收起你们的傲慢。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拜登竟连摔三跤,冥冥中总有注定啊!
而在中美重启合作为主的会谈希望破灭后,双方就迅速从唇枪舌剑进入了“相互秀肌肉、比拼硬度”的阶段。
随后,美国务卿布林肯就造访日韩两小弟,意图重新巩固东亚的包围圈;又匆匆飞赴布鲁塞尔,意欲游说欧洲盟国加入美国对抗中俄等国的“小圈子”,且似乎“效果立显”
22日,欧盟、英国、加拿大分别以所谓XJ人权问题为借口,宣布对有关个人及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同日,美国宣布制裁中方两名XJ官员,声称是对欧英加制裁措施的补充。
3月22日夜,外交部副部长秦刚召见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郁白,代表中国政府就几小时前欧盟外长会借口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作出单边对华制裁决定,向欧方提出严正抗议和强烈谴责,并通报中方有关反制措施。
而我们的W交部发言人则是针对性地给出了非常犀利的“对等反驳”-在记者会上列举出一系列有力的事实:

中方发言人更发出了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

同在3月22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广西桂林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晤。而在会晤的声明里,第二段的开头是这么一句话:双方相互通报了各自对美关系近况。短短一句话,却意味深长。中俄面对国际变局的战略协作进一步强化。
上述以往从未有过的直白措词,体现了我们的底气和自信,但股市还是过于脆弱,禁不得一点儿风吹草动,而外资再次配合砸盘,内资也就跟着一起跑,永远不能低估机构的劣根性!
当然,我们认为,经过2018-2019年的贸易Z大风大浪后,A股投资者应该会更快地适应目前的这种斗争新常态,短线避险思维后,A股还是会很快回到内因主导为主上来。
碳中和主线地位日趋稳固,分化是二次上车机会!
昨天碳中和概念分化,中材节能、南网能源、长源电力强势涨停,但南华仪器、首航高科、开尔新材等,几乎都奔向跌停了,统计来看,经过近一个月的炒作周期,碳中和从环保,光伏,电力,低价,次新,都挖掘了个遍,该涨不该涨都表现了,市场到站队的时候了。

不过个人仍强调,短线的分化调整,是二次上车的机会,后面还会第二三轮的炒作机会——虽然在节奏和力度上不太可能强于本轮。
尽管我们在上周的文章中就更高于市场上的机构开始警告这轮碳中和概念炒作进入下半场,短线要注意碳中和概念分化的风险。但同时我们也指出:
随着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3月两会对碳中和概念的不断强化政策地位,碳中和在顶层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拔高。而上周中美新一轮意在缓和矛盾、寻求合作空间的会谈失败后,顶层把“以我为主、全力挖掘内部潜力”作为了未来中长期经济政策的重心,而碳中和则是内部挖潜的重中之重。
在顶层决策层及行业大佬的不断鼓吹强化下,碳中和除了在股市层面已经激起各大券商首席纷纷发研报吹捧“万物皆可碳中和”(跟去年吹茅台如出一辙),围绕碳中和的炒作逻辑也不断延伸扩大(从环保到周期再到金融)。碳中和取代机构抱团股成为A股新主线已无悬念,这个大题材还远没有到头。而相关环保节能减排设备 、植树造、 碳汇交易、绿色新能源板块会长期受益!
从目前来看,决策层对于推动碳中和从概念落实到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实施路线图非常清晰。
一是从金融层面全面支持及加大决策的考量权重。最突出的表现是,央行已明确表态,要把落实碳中和目标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整考量中。比如金融稳定方面,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等。
二是从实体层面细化、倒逼任务落实到具体产业中
主管产业规划的发改委两会后也密集召开座谈会(近一周已召开三次),以求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据悉,顶层方案设计思路或为“1+N”政策体系,其中“1”为指导意见,“N”为各行业细化方案。部分行业编制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已上报发改委,最快有可能上半年就浮出水面。
其中,3月19日,发改委产业司召开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研讨会,围绕科学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推进产业低碳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进行交流。
此次会议提出了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方案,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任务。
另一场座谈会是由发改委环资司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与会专家建议加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政策文件,进一步提高各方认识,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重点,科学设定各阶段目标,明确基本原则、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压实各行业、各地方主体责任,推动形成“1+N”政策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也就是说,决策层面正从金融支持和实体产业层层压实任务两个方面为抓手,加速推进碳中和从政策目标到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这只会强化碳中和在股市的主线地位。毕竟决策层面对于碳中和的部署才刚开始,后面出现超预期惊喜表态的概率还是不小的。因此,短线的分化只是市场自身涨多了后的调整,但并不会动摇大资金对此的清晰判断,实际上是给出了之前持怀疑论而踏空的投资者二次上车的机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