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中信出版的忠实消费者和忠实股东,最近因为之前清仓给医药腾挪资金T出过大部分中信出版,但是这只票是属于我今年就坚定,至少留一手的那种。这两天三季报单季度出现下滑,连着两个大阴线,剩下的仓位也是吃了不少亏损。
才倒出空来看一下三季报,准备换一个思路看一下中信出版和出版行业目前的估值:
一、单季度亏损
首先我们来说单季度亏损,现在说实话“看书”挺火的,据说职业拆书都能喂饱不少人,更别说做的好的大V。但是其实,在今年的图书日时候,就有非常明显的状况,出版商的日子并不好过,赚量不赚钱。
现在基本大家的套路都是,定价定在半价左右,然后额外京东是600-100,淘宝是手慢无的300-100和常规可抢的200-30,当当一般各家都有99-15,150-30,甚至300-100的券,叠加各个平台200-30,基本就是三折左右,骨折的价格。
我们看一下中信出版三季报的描述,童书折扣3.3折,整体4折,基本和测算差不多。这个我有话语权,从我有工资开始,6年,3-4折基本只有423,618和双11,双12。平时的综合折扣大概在5折,所以我每年都靠着423和双11囤书,大概从去年末开始,差不多每个月都有3-4折的机会,而且越来越多的大V有骨折的300-100的券可以发。基本中文书籍快团团都干不过出版商的旗舰店,也是跪了。

这对于我觉得好坏都有吧。
首先,从童书来看,目前的种类非常丰富,而且质量再非常稳步的大踏步提升,国外的很多作品几乎是我刚刚听到原版的介绍,在下一个囤书的时候就已经有版权引进,而且现在引进方很多样了,可以想象现在养活不少人的“祖国版”未来可能真的没得混了,随着内容、时间和价格的拉近,我相信还是可以养育出来一片正版热爱的。
其次,现在的低价潮很大程度也是所有出版商都在各种方式努力的上新媒体有关,而且折扣比内容更重要。就是在一块本来就没得怎么增长的市场,杀成一片红海,带的所有家打价格战。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概率能够孵化出一部分的消费者的,带入坑需要机会,培育不了爸爸,不代表培育不了儿子。我在几个童书的群,有的群是明显的家长还是都是吃书机器,有的群则是特别明显的只买童书,只让娃读,娃要是真的看起书来,那才是真要钱。
如果价格战,如果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能够提高国民阅读率,毕竟现在纸书和电子书比起来性价比真的超级高,对大家还都是一件好事。
那么大浪淘沙,回到所有行业的规律,内容为王,谁能提供更高的质量,谁才会是活到最后的那个,所以,我还是坚定的看好中信出版。

几大出版大家中,全年增长为正的基本还是中信比较领先。
二、换个角度看出版行业的估值
中信出版:现金+理财18.5个亿,没有半毛钱借款,市值51个亿。
股价27元,简单的算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打平,每股现金类资产9.7元,一股扣除现金17.3元。
作为大众出版龙头,截至3季度净利润2亿,预计今年全年保守3亿,核算EPS1.58,折算市盈率11倍。
中文传媒:现金+理财128个亿,借款和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加在一起28个亿不到,出版中的市值第一,每股10.8元,每股现金7.38元,扣除现金一股3.42元。
截至3季度净利润17亿,预计全年20亿,EPS1.47元,折算市盈率2倍。目前市净率0.91倍。
而且这哥们去年的股息率就有5.5%。虽然业务有点混,成长性不太强,但是,这估值也会有点太看不过去了吧。
而且这位仁兄已经惨到发完三季报都没有研究员跟踪了。大爷大妈,别买忽悠你的那堆理财了,真要用钱流动性还有bug,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慢慢建仓多好啊。
所以就像我一直以来说的,出版行业不会有大幅度增长,有个说法是用电影票的价格去做真正的通货膨胀计算,书估计按照正常也差不多,但是按照现在估计得通缩,但是这绝对是一个会常绿常青的行业,你很难想象某一天它真的会死了。
何况出版中的上市公司,有大众出版中质量稳步爬升的中信,有保守的做教材的各种地方出版商,就算乱折腾也折腾不出太大麻烦来,真的就值这个价吗?
还是那句话,时间拉长,心态放缓,成长股有成长股的故事,低估值有低估值的故事,有不想操心的仁兄,可以多看看这个谁都能看懂的行业了。
谁也不能知道明天、下周、下个月甚至明年的故事,一年三倍者众,三年一倍者寡,这个市场,没走过一个真正的周期,谁又能知道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