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股票型基金排名中,倒数的几只产品普遍为港股和医药主题产品,其中港股的产品又是最惨。
其中,不乏汇添富、广发、嘉实、富国等国内一线基金公司的产品。
还记得年初的时候,不少人对今年港股的形势充满幻想,华创证券还喊出了“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口号。
当时,恒生指数的整体估值为14倍左右,恒生科技在50倍左右,A股相对港股的溢价指数创出了新高,港股市场被视为白马股最后的价值洼地,随后也确实开启了一轮较为可观的上涨行情。

谁能想到,从年初1月到2月短暂的辉煌后,港股就一蹶不振了。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恒生指数下跌了13%,恒生国企指数下跌21%,恒生科技指数下跌了29.67%,恒生地产建筑业指数下跌了17.6%,领跌全球主要资本市场。
具体来看,影响港股行情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前景。港股指数的权重股大多都是银行、地产、保险、互联网。

尤其是受政策影响的内地互联网及地产行业的龙头公司今年表现极其低迷。
互联网公司个股方面,今年以来腾讯下跌了17.7%,美团下跌了18.1%,最惨的是阿里巴巴,今年大跌了48.6%,近乎腰斩,股价创下了历史新低。

腾讯、阿里和美团三家公司,合计市值8.5万亿港币,大约相当于港股总市值的20%,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大幅下挫,对港股整体走势影响巨大。
内地房地产个股方面,今年以来中国恒大暴跌84%,碧桂园下跌30%,融创中国下跌48%,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下跌的压力。
经过今年的下跌之后,港股的估值继续下降,目前已经到了历史非常低的位置,相比国际上其他主流市场的估值优势越来越大。
恒生指数PE(TTM)10.45倍,历史分位点34.5%,PB1.06倍,历史分位点10%;恒生科技指数PE(TTM)36.49倍,历史分位点21%,PB3.47倍。

12月以来恒指迎来小幅反弹,那么明年港股会走牛吗?
长期来看,估值较低是投资的重要优势,但是短期来看,估值较低并不代表较高的投资价值。哞哞认为港股明年向上的动力相对较弱,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从基本面看,港股传统行业如银行、保险、地产等占比高,而且港股的投资者更看重盈利趋势。
从目前各大机构对于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展望来看,大部分都是预期在5%上下,而且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这意味着对于港股来说,基本面的支撑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逐渐显现。
从流动性看,2022年美联储大概率收紧流动性,由于香港实行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因此预计明年香港的流动性扩张的可能性较小。
反观A股,我们的货币、财政政策实行“以我为主”,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发力的可能性较高,因此相对来说A股明年受益流动性的可能性更大。
从情绪来看,散户也好,机构也罢,大部分还是追涨杀跌的,毕竟人性使然,而今年港股的表现实在很难让人短时间内再次相信它。
不过,对于经历了监管风暴的内地互联网公司和陷入债务压力的内地房地产公司,近期国内的政策有回暖的迹象,未来业绩上很有可能触底反弹。
部分新经济公司甚至有可能出现困境反转。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新兴行业等。
再来看看公募基金投资港股的表现如何?
数据统计显示,近3年QDII产品中,包括指数产品在内也仅16只产品实现翻倍,比例为11%,而混合型基金有1227只产品实现翻倍,比列接近50%,长期来看普遍收益并不算高。
明星基金经理也很难在港股有超额收益。比如张坤,主投A股的易方达优质精选(原易方达中小盘)已经实现收益615.31%,而易方达亚洲精选7年仅实现43%的收益。

细究说,很多QDII产品的基金经理买的股票并不离谱,只是由于在成熟的市场其实很难捕捉到超额收益。所以如果看好港股,指数基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