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频道: P2P / 其他 /
近日国常会明确提出要压缩承兑汇票期限至六个月(与央行于2022年1月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相一致),被很多人解读成要限制商业汇票的使用。
加之国务院于2020年7月颁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支付承兑汇票的限制,一时间对承兑汇票的讨伐之声喧嚣尘上,至于要求取消承兑汇票的呼吁,近年来更是每年都会出现在“两会”的代表提案中。

社会上对理承兑汇票的批判理由主要是它延长了接票企业的账期,从而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利益。


















图源网络
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似乎是需要探讨一番的,以此澄清误会,靖消浮言。

承兑汇票的关键字在于一个“承”字,即“承诺”,也即是一种信用,谁做出的“承兑”,体现的就是谁的信用。

银行承兑汇票体现的是银行信用,商业承兑汇票体现的是商业信用。

同样纸币也是一种信用体现,体现的是国家信用,所以国家政权更迭就要重新发行一种纸币,而政权稳定也是币值稳定的基础保障。

所以在国家信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就只能用金银这种一般等价物来充当交易介质,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

历史上,实际商业信用更是早于国家信用的建立,这也很好理解,国家掌握着暴力机关,它才敢耍流氓,所以中国封建王朝发行的纸币都失败了。

老百姓谁敢耍流氓啊,民间商业更是讲究信用立身,所以票号发行的“银票”,才能当做纸币一样去流通,“银票”体现的就是商业信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银票”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承兑汇票”。

信用实际上无形的,但信用带来了信心,信心反过来又可以放大信用,所以信用在这个过程中就被价值化了,伴随着信用价值的发现和传递,商业社会得以成熟。

而所谓的汇票也好,货币也罢,本身并没有价值,之所以称其为有价证券,只是因为它是信用的载体,这种载体可以是头口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形式无碍其内涵。

在会计学的意义上,己方的信用被记载为“应付账款”,他方的信用被记载为“应收账款”,它也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发现就是对它进行定价,现代商业社会靠着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来发现信用价值。

而所谓价值传递,就是让它能流通起来,这就要来寻找一个载体,这就叫应收账款的证券化,商业汇票就是这么一种信用载体,也是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一种工具。

哲学上常会讲到两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毫无疑问,汇票具有的也仅是工具价值。

对商业汇票的非议大都源于账期,账期是一种时间价值,所谓账期的长短,实际上也就是价格的涨跌。

价格围绕着均衡价格波动,由供需决定,又指导着供需关系,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垄断会使价格脱离供需关系而形成另一种机制,这也是经济学的常识。

所以账期问题明明是一个应该被放在价格机制中去理解的问题,怎么能放到工具载体中理解,着实让人困惑。

说到底账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试想倘若真把商业汇票这么一个工具载体给取消了,应收账款可能就变成了一张欠条,那么中小企业可能还要吃更大的亏。

至于那些鼓吹取消商业汇票的论调,其实就是让票据来背账期的锅。

如果不蠢不坏,那就是对账期问题的高级红,也是对票据问题的低级黑。
相关阅读

本文取消承兑汇票?此论可以休矣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