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工行代销的理财产品翻车:
告知客户只能先兑50%;剩下的转为工行银行理财,封闭期1年才兑付。
不要买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要买就买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风险要稳得多。
真正的管理方,是鹏华基金子公司鹏华资产公司呀。40亿都是“鹏华聚鑫1号-25号资管计划”。
工行妥妥的出来发了公告说:先兑50%,剩下的转为工行理财。
这要是跟银行没点事,恐怕工行早跟中行“原油宝”一样甩锅了。
银行代销的理财,恐怕比你想象的要跟银行联系深(后面说)。
看了很多新闻都守口如瓶。只有小道消息透露:这些资管计划,重仓海航债券。
(也就是,那么些年来,海航不光找银行借钱,找资管借钱、找信托借、成立P2P借,还向员工筹资借。)
我想工行,或者鹏华不可能半年前都还不知道海航的债务危机吧。
就是,喜欢给有资产、有规模的大企业放贷。1有资产,放出去的贷款。即便还不回来,还有资产垫底。
只要资信好,银行宁愿少赚点利息。规模上来了一样赚钱。
这跟银行给个人下信用卡的路子是一样的。比如一个人在A行下了20万额度信用卡;B行也会参照A行的授信,给额度。
那么企业在各家银行借钱,来回倒腾也都能把贷款接续上。只要银行不抽贷就行。
这时候,你甚至不能对企业催债,而是在想办法如何帮他渡过难关。把贷款接上。
所以海航那么早出现债务危机,难道是工行不知海航还钱困难吗?
可能更多是像我们猜测的,在努力想办法给海航接续上贷款。
在查资料的时候,喵姐看到一份海航在2019年12月2日发布的公告《关于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报告》。
具体是:国开行牵头,一共8家银行(国开行、中国进出口发展银行、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借款40亿(每家5亿),借给海航。
是不是把这筹集的钱借给海航,海航再还工行的钱。工行再以理财产品发出来,钱再借给海航。
我想很多人,对资管这种产品的玩法都是不懂的。也不知道为啥资管计划暴雷,银行要来兜底。
或者已经预见这笔款放出去,有坏账风险。但又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抽贷。只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把钱放出去。
一方面是:银行就是以放贷为生的。
因为抽贷得罪了大客户,客户翻身了你就再也做不了它生意。另一方面是,确实又有风险。
银行就只能通过另外的方式,减少账面风险。
银行的钱便宜,大家都想来借钱怎么办?银行也不能拒之门外啊。
(当然嘛,说得这么轻巧:
背后的流程是很长的。资管公司没有放贷资格,所以企业要么再去找发债的机构;要么找信托。只有他们才有发债、放贷资格。
资管计划之所以层层嵌套,也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同样是放钱出去。银行直接放贷是贷款。这么放贷是投资,是代客理财。
银行贷款规模下来了,账面风险也低很多(如果企业借钱不还,这笔钱在财报上也不表现为坏账)。
所以代销的资管出问题,为啥宇宙行要第一时间出来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