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投资也是如此,不能较好地择时,操作股票就容易亏损,熊市来时,即使你择股技术较高,也难耐泥沙俱下,投资者大有生不逢时之感;
而牛市来时,即便你择股能力普通,也难挡热潮汹涌,正所谓时来运转。
总结一下,基金经理们对择时有三种看法:
一、长期投资不择时股市拉长看长期是螺旋式上升的,美股200年历史复合收益率14%,国内10%,永远满仓也是避免了踏空。但痛点是大级别的系统性风险下跌回撤难以控制。
70年代美股在滞账的背景下,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至1974年巴菲特的净值损失了一半以上。
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损失的痛苦通常远远大于踏空的痛苦。二者心态的差异来自各自对股市理解的不同,基金经理认为股市风险大部份来自投资周期不够长。
而基金持有人作为委托方毕竟是难以充分信任,作为非专业投资者也更难对股市建立信仰。

由于择时较难,所以才会有长期投资不择时一说,利用长期投资来拉平投资回报,从平均值上获得稳健收益。
但是长期投资也不能一概而论,譬如说美股已经长达十年牛市,但是不等于中国就有十年牛市,国内股市不牛还反熊,两个市场的时运不同。
即使美股十年牛市,如未来风险高而崩盘,投资者也要择时而出,不然同样损失惨重,最后还是要择时而出。
二、始终择时表现为在熊市思维中,始终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短线参与。而在赚钱效应较好的牛市环境中,大部份时候积级参与。
这是一种少部分基金经理使用,更是极少部分基金经理可以用好的方式,其好处显而易见,就是熊市回撤小,牛市也赚钱。
但痛点是,这一方法对“能力”和“市场环境”都有很大的约束。
“能力”约束源自,对于熊市和牛市的市场感知本身就是很高的应变要求,且能力越好的基金经理理论上管理规模也会越大。

这种战术的灵活伴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实现的难度也在增加。“市场环境”的约束的原则,如果股票走势表现为顺畅的单边下跌,或者单边上涨,这一策略就有越好的效果。
而在震荡的环境中,很容易左右打脸,积小亏为大亏。因此总的来的即对能力有要求,最终效果也需要一定的运气。
三、趋势择时表现为,当市场走出顶部特证时开始降低仓位,当市场走出底部特证时则提高仓位,这是一种较稳妥的仓位处理方法,相当部分基金经理会使用。
好处是,对于越大级别的熊市,相比完全不择时的策略,有一定的回撤控制作用,比如象2018年级别下跌中就有很好的效果。
其痛点是,在下跌初期并未减仓,直到下跌已经形成趋势再减仓,对于小级别的调整,往往容易减仓在低位,而后又需要重新追回仓位。

大部分小级别熊市,特别是牛市中期(牛熊都是后检的)快跌时使用这个策略反而对净值造成一定的亏损。
大部份基金经理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考虑大级别熊市回撤的控制,持有人对回撤的焦虑大于损失收益焦虑,该策略仍然是流行的处理方法。
事实上当市趋稳表现出一定上行后,新的利空因素仍很常见,重新下行也有可能导致基金重新降低仓位。这种反复的过程对于回撤控制是积极的,但是对基金收益也是一种能量消耗。
大家可以看到,无论使用何种仓位控制策略,加减仓选择都必须完成一个闭环,股市大部份时间毕竟是上涨的,回到中高位仓位才是一个终点。
因为策略的不同,不同方法策略的稳定性不同。而不同的仓位控制策略,都不是普世性,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会体现不同阶段的优势。
我们并不能从其阶段性表现好坏来评价基金经理的能力,因为策略利弊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差异,短期选择又充满偶然性。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