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ChatGPT的AI聊天机器人风靡全球,不仅能与人流畅对话,还能写代码、找BUG、创作文学,连钢铁侠马斯克体验后都表示震惊。
在AI行业,这是近年少见的能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的产品,来自微软投资的AI实验室OpenAI。AI投资热潮过后,“拿产品说话”成为AI企业绕不过去的话题。相比OpenAI,不少AI公司缺少ChatGPT这样的爆款产品,即便已成功上市,却依然没能走出亏损泥潭。
以国内“AI四小龙”之一云从科技(688327.SH)为例,据其近期发布的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云从上市约半年后被投资者问到最多的问题,仍是何时盈利、技术落地情况和业绩下滑问题。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云从科技营收0.65亿元,同比下滑80.07%。前三季度,云从科技累计亏损5.89亿元,已逼近去年全年亏损额6.32亿元。
这自然不是云从科技希望看到的情况,上市之前,云从科技已不断缩减人员和开支,然而上市后公司的亏损情况却不减反增。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云从科技员工数由2018年年底的910人猛涨至2020年底的1799人,随后降至2021年年底的1120人。今年上半年,云从科技员工为1141人。
研发人员同样出现缩减情况,数量从2020年年底的997人下滑至今年上半年609人,减少近400名。
“员工缩减与企业盈利状况有关。过去企业可以接受巨额亏损,是因有资金储备和持续流入,相当于水池里不断有资本输水。现在的情况则是‘进来的水不如流出的多’,再加上亏损,企业要想方法压缩成本。” 12月16日,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包括云从科技在内,AI企业亏损已是普遍现象,AI有市场需求不可否认,但市场需调整,企业盈利还需时日。
研发投入缩减
“客户对自身智能化的投资放缓,对公司业务销售额产生不利影响。但客户对安全可控的智能化需求依然存在。公司将按既定经营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力争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对于投资者关心的盈利问题,云从科技如此回应。
事实上,为节省成本,云从科技在人员、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已缩减不少。
财报及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0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4.5亿元、5.8亿元,同比增长206%、27%,2021年起该项费用告别高增长,当年同比减少7.6%,今年上半年继续同比缩减,至第三季度才开始反弹。
研发开支中重要一项是研发人员薪资,今年上半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中的人员薪酬为1.13亿元,同比减少27%,带动研发费用同比减少3%至2.6亿元。
2020年年底,云从科技研发人员经迅猛扩招达997人,随后减至2021年年底的575人。今年年中,云从科技研发人员为609人,人数略微上升,但与2020年年底相比仍缩减不少。
云从科技员工总数和相关费用支出也在缩减。2020年年底,云从科技员工达1799人,今年年中为1141人。
多方压缩成本背后,优化财务数据应是公司一大考虑,云从科技半年报指出,公司净利润亏损同比收窄11.06%,主要系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使多项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
就人员缩减原因、对公司经营影响,12月15日,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缩减是因调整研发人员结构并加强研发项目管理。进入AI产业“第二浪”阶段,研发人员布局、结构需更适应现阶段开发。现阶段进行调整,是基于AI研发工作进入相对较成熟阶段,模块化与分工更易提升整体效率。
但在张毅看来,缩减人员主要原因还是报表出现亏损,需节约成本。人员收缩应来自暂时未盈利或需较长时间探索的业务线,收缩后是否影响企业竞争力,需看重点业务是否受影响、重点投入的业务是否有前景。
可见的是,云从科技“降本”动作频频,但“增效”效果却寥寥。今年上半年,云从科技营收同比减少13.97%,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幅度扩大至80.07%。
相比云从科技的“收缩”,不少竞争对手研发投入却在持续增长。例如,海康威视(002415)2019-2021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2%、16%、29%,今年前三季度增长21%,技术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另一大安防龙头大华股份(002236)2019年至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样稳定增长。
扭亏为盈压力大
光靠节流难以扭亏为盈,开源或许更为重要。
目前,云从科技主营业务面临与其他AI公司业务同质化的挑战。此外,在大型科技公司着力发展AI业务的情况下,云从科技的竞争压力愈发凸显。
主营业务中,云从科技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治理、出行、商业、数字城市等,其中多个场景也是其他AI企业重点布局领域。如治理场景中的安防业务,不仅其他“AI四小龙”在做,传统安防厂商海康威视等企业也在做。
“‘AI四小龙’未形成完全的差异化隔离竞争状态,差不多都是发力视觉AI领域。” 12月16日,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AI企业整体亏损情况严重,眼下都在寻找盈利方向。未来AI市场格局会呈现AI公司和互联网巨头竞争的格局,“AI四小龙”需有更多盈利模式,否则在“底蕴”上难比互联网巨头。
微软AI版图中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便是一个例子。在微软支持下,该产品表现出惊人技术水平,迅速得到市场关注。其开发者对外透露,预计明年营收会达2亿美元,2024年营收达10亿美元。
相比之下,以云从科技为代表的“AI四小龙”却迟迟未见类似爆款产品,商业化情况堪忧,资金压力持续加大。
尽管已经上市,但眼下云从科技的资金情况难言乐观。2022年第三季度末,云从科技合并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达3.27亿元,虽已有改善,但仅比去年年底减少约7%。
就应收账款金额持续处于高位的原因,上述云从科技负责人未正面回应时代周报记者,仅表示公司已制定严格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规模较大及账龄较长应收账款加大催收考核力度。
据财报及招股书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云从科技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仅8.52亿元,募资上市后,今年第三季度末,云从科技货币资金也仅12.47亿元,按每年亏损6~9亿元计算,公司恐难支撑太久。
云从科技面临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也是AI行业众多参与者遇到的难题。今年来,国内AI企业尝试转型破局,AI绘画、虚拟主播、家庭机器人等新产品频出背后,不少AI企业正尝试以消费级机器人拓张C端市场,然而目前情况看,行业仍未出现极具商业变现能力的爆款产品。
张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AI行业面临的问题还包括行业客户普遍采用招投标形势开展项目,AI企业间互相压价现象普遍,存在一定混乱。一定程度上,AI行业与发展初期的共享单车行业相似,均需一定时间调整,最终形成合理的市场秩序。
在此过程中,行业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云从科技等AI公司如何站稳脚跟、扭亏为盈,是当下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
● 长期趋势:长期较弱,没有明显的投资价值。
综合诊断:云从科技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7.01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但多数机构认为该股有长期投资价值。由于股市估值过高,伯恩斯坦将印度股市的评级由中性下调至低配。与此同时,该券商预测,在政策刺激下,中国股市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周四,伯恩斯坦法兴银行集团的亚洲量化策略师Rupal Agarwal和Cheng Zhang发布报告称,印度市场...
要点1今日资本先后减持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背后除了自身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外,更大的原因可能来自休闲零食行业本身竞争激烈、增速下滑的行业性特点。要点2主攻下沉市场、主打极致性价比,传统零食品牌面对量贩零食店的崛...
要点1其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36亿元到63.58亿元,同比增长48.02%到61.26%;要点2海光信息表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带动了公司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科创板日报》10月10日讯(记者 郭辉)...
要点1福成股份董事长李良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重要客户流失是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要点2部分投资者对公司不满的原因除了业绩表现不佳,或与公司多年频出内控问题相关。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
要点1受下游工业客户投融资不利影响,南模生物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董事长费俭透露,国内产能的总体利用率水平接近80%,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要点2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经提升至14%,费俭直言海外是拓展重点,下...
本文““AI四小龙”云从科技难破盈利困局:前三季亏损逼近去年整年,降本增效效果寥寥”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