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目前,市场对存储芯片有何看法?你觉得整个半导体周期的方向怎么样?

储存芯片预计将在第四季度反弹

据《台湾经济日报》援引半导体行业多位消息人士的话说,三星本季度将NAND Flash芯片报价上涨10%至20%后,决定明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逐季上涨20%,远超业界预期。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NAND芯片市场已经转向热点,客户已经回归。作为全球领先的存储芯片,三星领先的价格上涨将有助于整体市场报价的积极发展。本周,另一位内存供应链消息人士透露,存储行业排队购买的热度并没有下降,DRAM和NAND现货价格仍在上涨。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存储芯片拐点已经到来”。全球存储芯片巨头三星第三季度报告的净利润超出预期,存储业务亏损继续缩小。与此同时,预计存储市场将恢复,DRAM需求预计将在2024年增加。另一位领先的SK海力士在第三季度的亏损也比上一季度大幅减少,DRAM部门恢复了利润。Yolee市场研究机构 在Intelligence更新后的存储芯片市场监测数据报告中,乐观估计存储芯片市场将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复苏。

国金证券最新报告指出,储存芯片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价格反弹,并开启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作为储存芯片的制造商和储存市场最重要的环节,储存芯片制造商预计将受益最多。

根据《西部证券半导体行业2024年战略报告》,自2023年以来,国内经济复苏疲软。虽然电子下游消费者需求复苏缓慢,但逐渐改善,部分芯片设计公司库存持续下降,预计半导体设计公司的基本拐点将接近。另一方面,今年年初,市场对国内晶圆厂资本支出的悲观预期从2月份开始修复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板块,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年中,市场开始担心美国出台新一轮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同时,受晶圆OEM下游需求的影响,晶圆厂整体作物动力处于较低水平。今年以来,一线晶圆厂设备招标较少,设备和材料板块有一定程度的调整。目前,西方证券认为晶圆厂生产能力农作物动力复苏趋势明显,国内晶圆厂扩张越来越近,同时市场对美国新一轮出口控制政策的担忧已充分定价,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国内替代趋势,目前是设备和材料板的宝贵窗口布局。

继续关注半导体周期的拐点

据中金研究部统计,2023年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半导体仓位环比增长0.36个百分点至7.26%,晶合集成、中科飞测-U、沪电股份、卓胜微等个股增持较多。沪(深)港通方面,北上资金增持TCL科技、韦尔股份,南下资金主要购买华虹半导体-H。

展望2024年,中金公司认为,终端需求的温和复苏有望给板块企业带来收入/利润的逐季复苏,其中驱动/射频前端/SOC芯片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存储价格已进入底部区间,面板价格下跌持续收窄,模拟和动力市场有望随着尾部清理而恢复健康;组件和PCB的供需关系也有逐步稳定的趋势。同时,中金公司认为,半导体行业上游的设备、零部件、材料和关键软件是半导体大型制造业的长期不变投资逻辑,对国产化率的提高持坚定乐观态度。

国泰基金认为,从芯片产业链需求方面来看,PC和手机需求方面有所回升,安卓和苹果的新车型在第三季度相继推出,国内手机出货量连续几周保持同比积极。下游人工智能产业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大幅增加,芯片需求侧有望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芯片行业的周期一般为3-5年,目前的下行周期已逐渐接近尾声。预计拐点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进入下一个上升周期,上游半导体设备材料预计将率先获得回报。

银河基金股票投资部主任、基金经理郑伟山表示,从半导体行业周期回顾来看,当前行业积极去库存结束,由于下游需求边际改善不明确、不强,个别轨道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整体增长和盈利能力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从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去库存已经进行了3-4个季度。郑伟山预计,周期底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关注后续行业发展的拐点。未来消费电子的复苏、新技术应用的推动、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等带来的投资机遇仍值得期待。虽然该行业有短期的阶段性波动,但许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仍将走出低谷,在下一个工业周期到来之后。

德邦半导体行业混合基金经理雷涛在第三季度报告中指出,今年半导体市场的三大驱动力:1. 全球半导体周期的拐点;2. 进一步深化国内替代;3.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带来了半导体行业的新需求。目前,半导体周期拐点预计将是今年剩余时间最重要的机会。由于华为带来的国产技术突破,国产替代出现了设备材料之外的新战场,泛产业链本土化的机遇也逐渐显现。配置理念仍以投资框架为基础,即不断评估各细分领域基本面的边际变化,选择最可持续、空间最大的细分领域进行配置。目前,我们对存储、设备材料、国内计算能力等领域持乐观态度,同时也非常重视新增量的消费芯片。券商中国

相关阅读

本文市场对存储芯片有何看法?你觉得整个半导体周期的方向怎么样?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