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一、4D成像提升毫米波雷达存在感

长期以来,价格低、存在感低、能力有限是毫米波雷达的固有印象。然而,4D毫米波雷达的到来有望打破外界的固有认知。

4Dmm波雷达可以检测障碍物的距离、径向速度、方向和高度,特别是距离和速度信息的检测。

4D毫米波雷达的核心是虚拟天线技术,即天线通道的增加。与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它提高了角分辨率,缩小了体积。

传统的毫米波雷达是3发4收,组合相对有限,而4D毫米波雷达的天线通道数量可达12发16收。

进入4D时代,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一方面,它保持了激光雷达逐渐边缘化的进攻,另一方面,它也对外国巨头产生了影响,可以说既有进攻又有防御。

毫米波雷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传统毫米波雷达时代,主要频段集中在24GHz。市场主要是Veoneer(维宁尔)、Bosch(博世)、Continental(大陆)、Aptiv四大外资巨头(安波福)控制。

在传统毫米波雷达时代,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但随着ADAS行业的深入,毫米波雷达也进入了77GHz频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D毫米波雷达也应运而生。

二、4Dmm波雷达主流技术路线

1、“MIMO+基于T1的级联方案、NXP芯片的成熟技术通过芯片级联推出4D雷达。这也是大陆、博世等传统tier-1制造商经常采用的解决方案;

2、专用芯片方案与“MIMO+类似地,它将天线、MIMIC等进一步集成到芯片级别,更符合雷达小型化的趋势。这是国内厂商常用的解决方案;

3、该软件定义了雷达方案,该算法显著增加了雷达。软件算法不仅作用于处理链接,而且直接作用于MIMO链接,虚拟了更多的信号通道。其核心逻辑是软件增益,硬件升级也为软件制造商进入毫米波雷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超材料方案。这是一种特殊的合成材料,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随着ADAS浪潮的兴起,国内毫米波雷达企业通过差异化的竞争路线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4D毫米波雷达因其更高的性能和价格优势而备受关注。

在目前的主流自动驾驶车型中,L2级配备了3个24GHz、1个77GHzmm波雷达,L3/L4级一般配备4-6个24GHz、2-4个77GHz毫米波雷达。

第三,毫米波雷达产业链分析

毫米波雷达产业链上游为毫米波雷达的核心部件包括射频前端MMIC、天线高频PCB板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

中游主要是毫米波雷达生产企业。

下游毫米波雷达主要用于无人机、车联网、ADAS等领域。

3.1 上游环节

上游包括射频前段MMIC芯片、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高频PCB、MCU微控制器、天线及控制电路。

MMIC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mm波雷达的主要部件、三者分别占硬件成本的50%、20%、20%。

(1)射频前端MMIC

MMIC芯片供应商主要是英飞凌、恩智浦等国际企业(NXP)、德州仪器(TI)、意法半导体等。

硅典微、岸达科技、加特兰微、硅杰微、微度芯创等国内芯片企业已实现部分国产化。

(2)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目前,国外企业主要占领高端DSP芯片和FPGA芯片市场,包括恩智浦(NXP)、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赛灵思等公司。

(3)高频PCB

由于mm波频率高,对电路尺寸精度要求高,所需印刷电路板为高频板PCB。

深南电路、生益科技、沪电有限公司等国内已批量生产毫米波雷达高频PCB产品。

3.2中游环节

毫米波雷达模块和整机供应商在中游。

德赛西威、华域汽车、保隆科技、雷科防务、经纬恒润、威孚高科技等国内整机厂商。

3.3 下游环节

下游毫米波雷达主要用于智能车辆、智能交通、无人机、智能家居、工业测量等领域。

四. 对相关公司进行梳理

1.神通科技:主要从事汽车非金属零部件和模具。雷达透镜用于汽车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

2.德赛西威:主要从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身信息控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安全系统。公司77GHZ毫米波雷达用于小鹏、奇瑞等汽车公司。

3.硕贝德:无线通信终端制造商,公司布局了液冷散热、5G高精度定位、V2X天线、4Dmm波雷达、传感器SIP产品等业务。

4.雷科防务:主要从事卫星应用、雷达系统、智能网络等产品。公司毫米波雷达量产,4D毫米波雷达研发初步完成。

5.豪恩汽车电力: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包括车载摄像系统、车载驾驶记录系统、超声波雷达系统等产品。公司独立开发了毫米波雷达产品,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供应。

6.富临精工: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汽车智能电子控制和锂电池正极材料。该公司的毫米波雷达产品用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

7.亚太股份:国内领先的汽车制动系统企业,公司批量生产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包括24GHZ和77GHZ。海涵财经

相关阅读

本文4D毫米波雷达产业链分析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