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今天早盘市场大幅调整,迅速触底反弹,绝地反击,上证指数强势转红,收盘点距离3000点一步,市场信心反弹。3000点是一个重要的整数通行证。在过去的16年里,市场已经跌破了3000点53次。我相信许多高质量的公司在3000点以下逐渐退出了机会。2016年,我提出3000点以下坚持好公司只买不卖的策略。现在看来策略很有效,因为过去52次市场跌破3000点后,很快就会回升到3000点以上,尤其是近几年3000点以下的时间不长,3000点以上的时间远远超过3000点。此外,市场在3000点以上的上涨空间也远远大于3000点以下的下跌风险。当市场加速触底并释放风险时,我们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不要在历史较低的地区丢失高质量的芯片。

市场有望反转,周末发出重要信号,会议提出突破,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对于传统产业保持一定的增长,寻求改善,让企业有钱投资新产业,实现转型,所以让新经济企业站起来,让传统企业逐步淘汰产能,突破。这与以往的一些行业有着鲜明的对比。例如,在新能源领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是主要的能源获取形式。虽然新能源最终将在未来逐步取代传统能源,但由于技术条件和产能的限制,短期内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传统能源,这是确保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几年前,由于部分地方煤炭产能过快,导致煤炭短缺,导致电力短缺。因此,提出先立后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转变。未来,在培育新经济的同时,仍将支持传统产业,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本次会议的解释有许多重要方面。现在我们将简要梳理以下重点,即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稳定,先立后破,加强宏观政策的反周期和跨周期调整:

首先,在突破前,例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传统房地产仍需稳定,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

二是在货币政策方面,202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强,提高质量和效率,稳定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准确、有效。要提高财政政策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货币政策要准确,不能洪水,但要灵活适度,尤其是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行业。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投资,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四是扩大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1月份刚刚公布的CPI为-0.5%,下半年CPI负增长多个月。虽然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呈正增长,但也反映出目前国内需求不足。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不足,这都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因此,下一步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增加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使消费意愿更强,能力更强,消费也会增加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

第五,在对外开放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巩固对外投资的基本板块,不寻求脱钩,鼓励外资进入,扩大对外投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上。我们要双赢合作,坚决反对脱钩断链,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水平。

第六,要继续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坚决保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关键领域是房地产。目前,房地产交易量相对较低。许多城市都有严重的房地产供应过剩。认识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根据城市政策及时调整房地产政策。2024年,一些限购限贷措施可能会逐步取消。释放需求可以让高净值人群多买房。稳定房地产市场意味着稳定经济。对于地方债券,未来将出台一些政策,有效化解地方债券风险。会议为2024年的经济工作设定了基调。接下来,经济工作会议将给出重要的部署,让大家放心,让投资者对2024年的经济更有信心。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稳定后,资本市场将逐步走出历史低位,走出价值回归之路。现在很多白马股估值大幅下跌,有的股价已经跌回三五年前,所以现在是布局的好时机。

2024年,a股和香港股市都有大幅复苏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升值,美联储加息即将结束,明年下半年后可能进入降息周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复苏。居民储蓄的大转移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新的资金,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机会不多,所以对居民来说,增加对股市的投资,通过在市场底部购买高质量的股票或高质量的基金,是抓住下一轮牛市,实现财产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政策温暖、经济基本面逐步改善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抓住下一轮市场,不要在市场底部失去高质量的芯片。

相关阅读

本文市场有望反转,周末发出重要信号,会议提出突破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