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丽靓
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定调2021年国企改革: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深化混改,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优质资产进一步向上市公司汇聚。
近期,从国家电投到中核集团,国企混改在2020年末批量涌现,新一轮国企并购重组浪潮正扑面而来。从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到“科改示范行动”,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专家预计,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仍将是2021年国资国企改革重要看点,混改上市有望掀起新高潮,央企地方国企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各项专项试点行动有望取得新突破。
混改上市将迎新高潮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A股国企混改共发生783起,交易金额达5727.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83%和182.97%。作为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混改步入提速升级新阶段。
一方面,央企混改正奋楫前行。近期,民航、电力、电信、铁路等领域,一批批试点企业挺立潮头。另一方面,地方国企混改正批量落地。从华北到东北,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一场场混改项目推介会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央企和地方国企混改数量分别为233起和550起,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3.83%和39.59%。其中,广东、北京、上海发生的国企混改数量最多。从2020年初至今,共有27家国企在A股上市。其中,有3家央企,24家地方国企。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迪寰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精选层转板制度落实及更多政策不断推出,国有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国企改革先锋力量,有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混改模式。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认为,混改将呈现五大趋势。首先,集团层面会以更大力度推进混改,从改革实践中会涌现出一批有效做法和经验模式。其次,将更多以兼并重组、核心资产上市、整体上市、员工持股、引导基金产权改革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并举推进混改。三是垄断行业混改力度持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电网、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有望提速升级。四是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双百行动”等改革试点项目和专项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混改向纵深发展,将实现改革新突破。五是将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和建立适应市场化外部监管机制,包括兼顾多元产权主体利益,解决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之间矛盾,理顺产权关系、规范和完善治理机制等,科学精准监管,厘清监管边界,鼓励责任承担,避免过度问责并补齐容错免责机制等。
重组整合将成重头戏
以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新一轮国企并购重组浪潮正扑面而来。
央企层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正大力推进。2020年以来,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重组加速落地,中国宝武和太钢集团联合重组。在央企煤电资源区域整合试点方面,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五个试点区域首批划转电厂已移交管理权。此外,央企“两非”剥离平台公司正加快组建,央企重组整合有望深入推进。
地方国企层面,大规模并购重组风起云涌。比如,2020年以来,山西集中实施14大板块国资国企战略重组,省属企业数量从28家调整至19家,战略重组涉改资产2.6万亿元。山东启动实施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山东高速(600350)与齐鲁交通等企业联合重组,推动实施山东省属企业医养健康资产重组整合。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A股国企重组共发生1166起,交易金额8544.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30%和136.84%,其中,央企和地方国企重组数量分别为335起和831起,分别增长41.35%和63.26%。
刘迪寰表示,在央企和地方国企重组让公司治理机制更合理、体量增加的同时,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还将使公司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得到改善,提高龙头企业估值。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决定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一年。
●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下跌有所减缓,仍应保持谨慎。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17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44.54亿股,占流通A股92.58%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6.10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空头行情中,目前反弹趋势有所减缓,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上一篇:沉痛!39岁游族网络董事长林奇去世 公司官微:再见少年
下一篇:游族董事长林奇逝世
日股日经指数周一(22日)持续下挫,为连续第4个交易日收跌,并且在3周以来首度跌破4万点关卡,指数报今年6月28日以来新低。 日经指数收盘跌464.79点或1.16%,收39599点。东证指数挫1.16%或33.30点,收2827.53点,连续第3个交易日...
本文“混改上市风生水起 国企改革迎新突破”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