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绿地控股(600606)在上海举行媒体会暨2020业绩交流会。
还和去年一样的阵容,出席管理层包括董事长张玉良、董秘王晓东、财务部副总经理吴正奎,但时间上比去年晚了两个星期。
每年这个时候,张玉良都会出面,给未来这一年发展定下总体基调。
业绩公告显示,2020年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83.5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7%,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909.3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0.7%。
张玉良说,对地产排名已经不如从前那般在乎。
2020年,绿地在地产之外做了很多事情,包括绿地金融引战投、贸易港集团、大基建领域、继续混改等。
财务方面,报告期内,绿地实现营业总收入4812.96亿元,同比增长12.43%;营业利润312.99亿元,同比下降1.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21亿元,同比下降6.93%。
这份业绩,对于绿地而言也是在疫情影响下能够做的最大努力。
张玉良的回应,还是那句“充满信心”。
“今年的目标还是要保持质量前进下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增长,产业地产有想象的空间。”张玉良表示。
过去这一年,围绕这家国企“巨头”,有过许多不如意。除了负债、失速和分拆上市外,当天这场交流会的重点,还有前一天市场传出的“绿地被收购”一事。
地产板块不在意销售目标
绿地还是没达到4000亿销售额。2020年全年,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83.53亿元,行业排名较2019年下降一位至第7名。其中,住宅销售金额2725亿元,同比增长8%,占比达到76%;商办实现销售金额859亿元,同比下降37%,占比24%。
绿地集团董秘王晓东表示,这主要是商办销售不理想。绿地商办产品占比相对同行偏高,也导致2020年疫情影响下,整体商业办公去化、出租存在很大的压力。
“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办公楼的需求量降了60%,并且这个趋势不断在进行中,已经连续降5年,从商业的成交来讲,是降了30%。”王晓东表示,公司整体销售金额跟2020年初的预期目标还是有一点差距,主要就是因为商业、办公这两个品类。
绿地还在持续调整结构。
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绿地累计获取项目90个,新增土地面积1365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2932万平方米。总土地款929亿元,总货值约3330亿元,平均楼面价3168元/平方米。拿地与2019年基本持平。
这其中,一二线核心城市项目占比提高,按货值计算,约70%的项目位于一二线城市;按计容建面计算,约70%为住宅。在拿地方式上,绿地获取的“地产+”产业协同项目建筑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占比超过80%。
那么2021年的销售目标又是怎样的?
“单一地产方面的排名我们不在乎,因为我要看整个企业,整个结构调整中,希望它达到什么程度,按自己的需求来看。”张玉良坦言,“我们是希望今年比去年增长,而且是质量增长。”
尽管以房地产起家,但经过多年发展,房地产已不是绿地的单一主业。
2020年全年,绿地的大基建成员企业实现营收2801亿元,同比增长19%;金融产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23%;商贸产业实现营收81亿元,同比增长21%。张玉良透露,目前收入经营的目标中,房地产占不到三分之一。
降负债预计今年一季度可降一档
相较于冲销售规模,2020年8月,监管层给地产行业划下的“三道红线”或许是让绿地压力更大的事情。
作为最初的12家试点企业之一,绿地最初是“三道红线”全中的“红档”企业。而经过半年的加速,绿地降负债效果明显。
据绿地方面披露,2020年全年初步数据显示,绿地现金短债比快步提升,累计提升幅度超40%;净负债率明显下降,累计下降近50个百分点;剔除预售款后的资产负债率逐步回落,有息负债总额较高点下降约450亿元。
绿地集团财务负责人吴正奎补充,公司在2020年8月末收购了广西建工,也要求其降负债,如果将广西建工包含在内,整体有息负债规模共下降了逾600亿元。
按监管层的要求,踩线房企要“每年降一档,三年降三档”。“降负债确保在今年6月末完成降低一档的任务,力争在今年一季度末就完成。” 吴正奎表示。
“先降短债比,原来预计6月份完成,按现在的情况来看,远远提早了,一季度降完一条线没问题。”张玉良表示,其他两条线也有望提前完成。
在去杠杆措施上,王晓东介绍,绿地将围绕“三年三步走”的计划,6项措施包括主动压减有息负债规模,优化土地储备结构,以销定产、灵活调整生产供应节奏,加快销售资金回笼,加快已售项目建设和交付结转,积极充实企业资本金等。
尽管绿地没有物业板块进行分拆上市以协助去杠杆,但其金融板块的上市已在推进中。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底,绿地数科成立,并完成对金融板块的重组。
不过,2020年初曾提及的研究分拆大基建业务上市,“现在还没有提到日程上”。
混改意向是央企金融机构
昨天下午,一则“某十强房企欲收购某十强房企”的消息爆出。
今日午后,有自媒体发文爆料,被收购方是绿地集团。
文章透露,目前所知收购方是万科和中海二者之一:
万科+诚通组成的国企改革基金
或是中海和其他投资者组成的投资人
网易房产就此询问了绿地集团品牌部人士,对方回应表示:谣言。
此外,今天下午正值绿地控股在上海举行媒体会暨2020业绩交流会,在会上,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也向媒体回应表示:“没这个(被收购)的可能性。”
他表示:“昨天晚上我也看到了(某十强房企要收购某十强房企的传闻),如果指我们的话,没什么可能性。”
但张玉良同时也表示:引进金融背景的央企战投,是大股东之间的合作,正在进行中。计划在春节后,目前尚正常开展,无时间表。“根据中央对国有企业有三年混改的要求,绿地属于二次混改,写进了市政府相关文件,要引进的是中央金融机构为主体的股东。对此次收购,上海国资委具有导向性意见。《方案》的三个目标没有变化,哪家公司要来,就要符合方案的三个目标要求。而且即使有合作伙伴来,充其量也是财务投资人,不存在收购的概念。”
绿地控股董秘王晓东也在媒体会上进一步补充表示,2020年7月26日绿地进行二次混改,国有股东实现股权变动。尽可能优化国资布局调整,进一步完善绿地股权机构。
王晓东称,从股权结构来说,目前绿地单一最大股东是格陵兰,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且上海地产、上海城投拟转让不超过绿地总股本17.5%的股份。不超过17.5%,即转让完成后,格陵兰依旧是绿地单一最大股东,并未改变绿地的国资属性。
而据绿地集团一位管理层向媒体进一步透露,目前在谈且符合相关条件的有两家企业:一家为券商,一家为保险机构。
“引入的战略投资人,可能是一家,也可能是联合体。”
据了解,目前绿地是三元股权结构。上海地产持有31.42亿股,持股比例25.82%;上海城投持有25亿股,占比20.55%;而以张玉良管理层为首的员工持股方代表――上海格林兰持股35.45亿股,持股比例为29.13%,为绿地的单一最大股东。
王晓东表示,“转让完之后,我们格林兰依旧是绿地的单一最大股东,这个股权结构是没有变化的。”
王晓东介绍,此次混改的目的和背景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的结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绿地的股权机构。
至于当前混改的进度,张玉良透露,目前谈得比较深的是两家央企金融机构,具体“今年春节后可能会进一步明朗化”。
●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 中期趋势:正处于反弹阶段。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22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102.31亿股,占流通A股84.08%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5.92元,股价在成本上方运行。空头行情中,目前正处于反弹阶段,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上一篇:拜登正式就任,A股影响几何?
日股日经指数周一(22日)持续下挫,为连续第4个交易日收跌,并且在3周以来首度跌破4万点关卡,指数报今年6月28日以来新低。 日经指数收盘跌464.79点或1.16%,收39599点。东证指数挫1.16%或33.30点,收2827.53点,连续第3个交易日...
本文“张玉良回应绿地被收购传言 没这个可能性”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