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月,消费金融公司再迎新一轮监管政策。中国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级办法》)。根据“成立时间超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评级要求,今年有马上、招联、兴业、海尔消费金融等24家消费金融公司将参与首次监管评级工作。《评级办法》政策出台意味着消费金融行业将全方位、无死角迎来“规范期”。
金融科技迎监管考核消金行业分化加剧
《评级办法》中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主要由公司治理与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信息科技管理五个方面构成。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科技管理作为单项要素占整体权重的10%。
据相关信息显示,自2006至2020年监管部门相继对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证券、期货、保险、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从评级要素来看,类机构的评级要素均涉及机构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状况,且风险管理均占比较高。此次对消费金融公司,监管首次提出了“信息科技管理”要素,将金融科技正式纳入考核。
无数迹象表明,金融科技的地位将被提上一个重要新高度。
近期,据相关报道称,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将在一季度成立,其后将与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共同服务国家金融科技监管。
行业人士认为,在评级体系以及央行推动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的推进下,消费金融行业将进一步分化。金融科技将成为大势所趋,技术驱动型消费金融公司将逐渐引领行业发展。业务层面,获客、风控将高度依赖科技进行展开,技术层面,打造自主研发技术壁垒,逐步向B端行业机构输出金融科技能力。
消金市场仍有空间科技含金量成突围关键
中国人民银行通知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信用卡透支利率也获得松绑。发卡机构与持卡人可自主协商确定信用卡透支利率,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优质客户或可享受更低利率。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优质客户竞争也进一步加剧。
同时,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外部竞争同质化、内部科技有待提升、监管趋严等多重因素,导致消费金融公司增速放缓,平台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
既无银行系的资金优势,又无电商系的流量优势,以马上消金、海尔消金等产业系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虽然依托产业零售网点与供应链体系,在线下场景中具有优势,但也正因为这一特质的局限性,使其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反而更加未雨绸缪,布局得也更有前瞻性。
海尔消金六年来坚持科技自主研发,积极推动数字化创新,在数字化转型方向提出“场景生态化+科技场景化+风控数字化”发展模式,更多利用数据挖掘场景优势,深入用户洞察,通过用户经营实现增值收益。
在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及应用成果方面,海尔消金也积极走在前列。海尔消金2018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是全国首家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全国第一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单位,大数据风控方面的研究曾获得银保监会最高奖项认可。截止2020年底,海尔消金有完全自主研发系统89套,3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海尔消金依托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构建了Data pilot大数据平台,并逐步建立了业务分析、数据管理、平台管理等各级用户的完整工具系统。依托传统的信贷经验和数据,结合互联网的大数据收集和应用,以机器学习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从贷前到贷中到贷后的风险控制体系。
海尔消金相关人士表示,2021年是科技驱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年,在内外夹击之下,谁的金融科技能力越硬核,市场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大。通过科技赋能,可以覆盖更广的人群,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更低的交易成本和产品价格,以及更低的风险,形成普惠化产品技术架构、场景化系统、高效运营体系、轻资产运作的核心能力,达到用户体验和通过率、违约率、收益率的动态平衡。
当前,金融科技已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科技含金量将是消费金融业务突围的关键。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消费金融行业有望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智能化水平。
●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回落整理中且下跌有加速趋势。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322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5.87亿股,占流通A股9.30%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2.07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多头行情中,目前处于回落整理阶段且下跌有加速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日股日经指数周一(22日)持续下挫,为连续第4个交易日收跌,并且在3周以来首度跌破4万点关卡,指数报今年6月28日以来新低。 日经指数收盘跌464.79点或1.16%,收39599点。东证指数挫1.16%或33.30点,收2827.53点,连续第3个交易日...
本文“海尔消金:2021年是科技驱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年”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