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搭上“碳中和”概念的华菱钢铁(000932)自2月10日以来最高涨幅已经超过70%。股价起飞后的“钢铁侠”近日也迎来了机构投资者的密集调研。公开信息显示,仅3月10日、11日两个交易日,就有27家机构投资者对华菱钢铁进行调研,其中不乏睿远基金、中欧基金、富国基金等知名机构。
事实上,华菱钢铁一直将低碳减排作为近年来的工作重心。华菱钢铁董事长曹志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钢铁行业不仅面临下游汽车、船舶、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国际市场需要提供碳足迹报告的要求,还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因此加快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是摆在整个钢铁行业和每一个钢铁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碳中和”限产有利行业龙头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发布《3月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月方案》,提出3月10日前要关停7座450立方米高炉;对全市100家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减排量不低于45%。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2020年钢铁产能利用率已经处于88%的较高水平,本次唐山限产会导致产能利用率突破90%。更为重要的是,唐山本次示范意义较大,在压缩粗钢产量的大背景下,不排除其他省份或地区跟进。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碳排放仅次于电力行业的排放大户,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钢铁行业碳减排、低碳发展成为行业的必然趋势。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产能产量的双控将使得钢铁行业迎来第二次供给侧改革,钢铁行业产能格局将逐渐演变。”
“在此背景下,企业规模突破更加依赖兼并重组,龙头钢企在行业的优势凸显,兼并重组的加快推进,促进企业供应链体系的整体协同,有效提升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权。此外,在碳减排冶炼技术、碳捕获技术等方面龙头企业布局早、研发投入力度大,在技术成熟后也能促进在整个企业集团推进,极大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王国清补充道。
华菱钢铁董秘罗桂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对“碳中和”对钢铁行业带来的短期以及长期影响也进行了相关分析。他认为:“‘碳中和’目标下工信部压减钢铁产量符合国家未来绿色发展战略,预计将有助于推动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短期来看,钢铁行业可以通过降低燃料比、铁钢比、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发电比例、扩大绿化面积等方式减少碳排放,但长期看可能还需要新的冶金技术突破。总的来说,碳中和和工信部限产将推动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节能减排走在行业前列
近年来,华菱钢铁在降低燃料比、铁钢比、建设绿色钢厂等领域做了一系列工作,且目前自发电比例达到70%左右,属于行业内先进水平。
据了解,华菱钢铁通过多年的调整工艺结构,提升生产技术,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增加厂区植被绿化,在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取得的成效明显。其中吨钢综合能耗由“十二五”末的560kgce/t下降到“十三五”末的约500kgce/t,下降幅度达11%;“十三五”期间,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00万吨,厂区植被绿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
“十三五”以来,华菱钢铁累计投入超低排放环保改造项目资金约30亿元,用于湘钢4.3米焦炉提质改造、湘钢、涟钢焦化厂煤场加盖项目等重点环保改造项目,湘钢工业旅游和“生态园林式工厂”获广泛赞誉,涟钢获湖南省“绿色工厂”称号,城企融合呈现新面貌。
此外,2020年11月华菱钢铁40亿元可转债成功发行,为公司减少碳排放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按照规划,募集资金将投资于六个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项目等。据罗桂情透露:“目前相关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正在按照计划推进,项目达产后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在结构调整、节能增效的基调奠定下,华菱钢铁的业绩也与“钢铁侠”殷实的气质完美匹配。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68.6亿元-70.6亿元。另据投资者调研记录,公司板材有1-2个月的在手订单,冷、热轧薄板和宽厚板在制造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订单饱和程度高。
●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 中期趋势: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高抛低吸。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14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3085.54万股,占流通A股0.73%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7.97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多头行情中,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做高抛低吸。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日股日经指数周一(22日)持续下挫,为连续第4个交易日收跌,并且在3周以来首度跌破4万点关卡,指数报今年6月28日以来新低。 日经指数收盘跌464.79点或1.16%,收39599点。东证指数挫1.16%或33.30点,收2827.53点,连续第3个交易日...
本文““碳中和”概念下钢铁侠起飞 华菱钢铁迎来机构投资者密集调研”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