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从恒大集团离职,重回证券行业的任泽平举行了履新东吴证券(601555)首席经济学家后的首场宏观策略报告会,主题为“中国经济展望”。
会上,任泽平首先对中长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
他表示,未来中国的经济尽管不是高速增长,但将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几年来的政策和措施都是到位的。中国的这一轮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的预期形成的过程;第二阶段,落地攻坚阵痛期;第三阶段,红利释放期。而现阶段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结合全球环境来看,随着美国、欧洲、日本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拜登3万亿美元基建刺激计划的推进,2021年中国将面临全球经济复苏的共振。而随着通胀预期的上升,中国进行货币政策正常化操作,对地方债、房地产进行结构性信用政策的收紧,但欧美经济由于刚走出低谷,仍然处于低利率、放水、刺激的阶段,这就带来全球通胀预期,随之而来的还有美元流动性的泛滥。
任泽平认为,拜登的3万亿美元基建刺激计划不太可能通过短期的征税来实现,绝大部分将通过超发货币。自去年疫情以来,美国推出QE、QQE、无上限的QE,通过印钞票买美国的国债甚至商票,美国的广义货币增速达到20年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美国股市连创新高,两大海岸线的房价连创新高,事实上需求的恢复程度远远支撑不了如此高的通胀。
他强调,由于全球63%的外汇储备是美元,美国增发美元稀释了包括中国、日本、中东包括德国的外汇储备,把它的成本向全世界进行了分担;但是我们不行,如果非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超发,稀释的将会是居民的现金类资产。这就是去年以来股市、房市、大宗商品、以及黄金和比特币价格上涨的原因
此外,任泽平提到了中国现在面临的四大矛盾以及相应对策。
中美贸易摩擦
以目前的增长趋势来看,大约在2030年前后,中国经济规模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过程中两国可能面临各种形式上的对抗。其本质是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中国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的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的定力。
创新发展
过去中国依靠靠人口红利、要素红利等等实现了高增长,未来如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依赖创新驱动。未来应在各个领域进一步推进新基建,包括5G、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教育医疗等代表的民生领域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制度领域。
人口老龄化
中国未来十年内还将会加速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规模和速度都前所未有。受此影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抚养比和养老负担加重,政府的债务和社会保障压力都会上升,社会的活力也将下降。因此任泽平认为应当尽快放开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加快构筑生育支撑体系,并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房地产泡沫
任泽平指出,住房制度决定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若要长期健康平稳发展,需要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而目前的问题则是人地错配和货币超发,导致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我们对房地产的认识离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在经济上技术上仍然有解。在最后十年的时间窗口,要先解决认识问题。
最后任泽平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发展格局。
一是大力推进“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二是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挂钩,要素流动。三是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建议放开三胎。四是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循环”,加强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五是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六是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七是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
会后任泽平还向媒体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注册制等一系列改革,之所以选择加入东吴证券、回归证券行业,正是因为看好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 中期趋势:已发现中线卖出信号。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198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2.34亿股,占流通A股6.03%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60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多头行情中,目前处于回落整理阶段且下跌有加速趋势。已发现中线卖出信号。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但多数机构认为该股有长期投资价值。日股日经指数周一(22日)持续下挫,为连续第4个交易日收跌,并且在3周以来首度跌破4万点关卡,指数报今年6月28日以来新低。 日经指数收盘跌464.79点或1.16%,收39599点。东证指数挫1.16%或33.30点,收2827.53点,连续第3个交易日...
本文“任泽平履新东吴证券后首秀:回归证券业是因为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