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年同期亏损4.31亿元后,北汽蓝谷(600733)今年一季度的亏损再度扩大。公司30日披露2021年度一季报,今年1-3月,公司实现营收8.3亿元,同比减少50.19%,净利润亏损8.54亿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再度扩大。
上市三年陷亏损
2018年9月,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公司更名为“北汽蓝谷”,成为A股市场“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彼时,公司抛出募资20亿元定增预案,发力新能源汽车业务。
凭借着高性价比及产品线的丰富,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分别给公司带来130.69亿元及122.13亿元的营业收入。其中,2018年,公司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15.8万辆,同比增长53%,走性价比路线的EC系列产品连续两年在A00级市场独占鳌头。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15.06万辆。
在连续七年获得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市场地位后,2020年度,公司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业绩开始持续亏损。
财报显示,2020年度,公司实现营收52.72亿元,同比下滑77.65%;净利润亏损64.82亿元。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量13224辆,较上年同期减少70.17%;实现销量25914辆,较上年同期减少82.79。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底,公司新能源汽车库存量却达到了42095辆,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5.47%。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业绩再度出现下滑,实现营收8.3亿元,仅有上年同期16.67亿元的一半,亏损幅度再度增加,由上年同期亏损4.31亿元扩大至8.54亿元。另一方面,公司存货金额再度攀升,达到43.26亿元,较2020年底的40.83亿元增加了2.43亿元。
对于营收及业绩双双持续下滑,北汽蓝谷表示,主要由于2019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燃油车大幅降价销售,使公司新能源畅销车型竞争力减弱。同时疫情导致经济和社会运行迟滞,迫使公司具有优势的网约车、出租车等对公销售业务陷于停滞。
不过,对于公司的上述说法,不少投资者表示了质疑:“连众泰都不如吗?”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度,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117万辆,同比增长12.0%,其中下半年出现强势增长特征;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10.9万辆,同比增长9.8%。2021年1-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分别达到16.4万辆、10.2万辆及19.4万辆,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96%、719.9%及255%。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暴发;另一方面,公司产品却出现了“卖不动”的情形。
战略转型被质疑缺乏推动力
为了提升业绩,北汽蓝谷开始尝试战略转型与产品结构调整,宣布与华为开展深度合作,开发全栈式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新车型的试验,并加快公司极狐品牌高端智能车型的研发和市场营销。4月17日晚,公司发布定位高端智能汽车领域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预售价38.89万元起,预计今年年底交付。
然而,在高调推出产品后,公司的销售步伐却并未及时跟上,不少消费者纷纷吐槽“想买个车却找不着4S店”。
《大众证券报》记者登录极狐官网查询后发现,全国包括授权服务中心、快修中心、极狐空间等在内合计仅有34家经销商,其中北京地区占据了13家。而另一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002594)仅在北京地区便拥有超过20家4S店及销售合作网点。
另一方面,公司虽然身处北京,但此前公布的《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2020-2022年度公务用车定点购置政府采购项目》名单中,江淮汽车(600418)、奇瑞汽车、北汽越野、长城汽车(601633)等16家车企悉数中标,北汽蓝谷却并未上榜。
对于2021年度的业绩走势,北汽蓝谷在一季报中表示,由于公司目前尚处于疫情影响恢复期和产品向高端智能发展的高投入战略转型期,预计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公司累计净利润将亏损。
一方面是原有的低价车销量下滑,另一方面,高端车型的“想买却找不着店”,公司今年会否扩大极狐品牌的销售网点?高达43亿元的存货多久才能消化完?带着上述疑问,记者多次致电北汽蓝谷,但公司电话均被挂断。 记者 朱蓉
●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 中期趋势: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高抛低吸。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12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7.84亿股,占流通A股42.97%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3.89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多头行情中,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做高抛低吸。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长期投资价值一般。日股日经指数周一(22日)持续下挫,为连续第4个交易日收跌,并且在3周以来首度跌破4万点关卡,指数报今年6月28日以来新低。 日经指数收盘跌464.79点或1.16%,收39599点。东证指数挫1.16%或33.30点,收2827.53点,连续第3个交易日...
本文“一季报亏损加大 北汽蓝谷新品牌遭吐槽”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