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接近尾声,基金公司自购热情不减,基金公司自购总金额连续2年增长,下半年以来持续升温,连续7个月自购基金发生次数保持在30次以上。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年内有89家基金公司进行自购,合计自购次数382次,总金额49.02亿元,自购次数和总金额纷纷创出历史年度新高。

基金公司自购,顾名思义,就是基金公司用自己的钱购买自己的基金,有点与投资者同进退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多基金公司参与自购呢?
我们先来说一下基金公司自购原因:
一、营销的需要,给投资者信心。
通过自购基金,与基金持有人共担风险,为基金投研能力增信,以吸引投资者购买基金或者减少基金赎回行为。
WIND数据统计显示,基金公司自购产品多为旗下新基金;而对于老基金的自购少。

2018 年以来,自购老基金首笔较大的是汇添富于 2020 年 2 月份的 6 只老基金自购,单只基金自购金额都在 3000 万元以上。
今年权益市场震荡,股票型和偏股的混合型基金净值整体表现不及去年,影响了这类基金的发行,火爆程度不及去年,基金管理公司自购旗下基金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产品顺利发行。
二、投资获利。
扩大基金管理公司闲置资金的运用渠道,通过投资基金获取收益。
这几年,公募基金市场火爆,基金公司的业绩也随之爆发性增长。钱多了,有部分闲置,不能浪费,拿出来买自己公司的产品,帮助产品发行的同时也能赚点零花钱。
三、发行低迷时期用于凑足认购户数,保住产品。
由于基金资产净值规模需要连续 60个交易日以上低于清盘红线,才有清盘可能,只要其中 1 天资产净值在 5000 万元以上,清盘周期便需重新计算。因此寻找短期救场资金进行自购等措施刺激基金净值短期增长成为部分迷你基金公司自救的手段。
那么基金公司自购主要买哪种基金?表现如何?值得我们买入吗?
从自购基金类型来看,今年格局大变。
根据券商的研究显示,2018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的产品中,债券型基金一家独大。
今年以来,截止11月底,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三分天下,自购金额占比分别为30%、29%和26%。货币市场基金、另类投资基金和QDII基金的占比依旧较小。

其中,股票型基金以14.76亿元的自购金额居首,规模是去年的3倍,为历史之最。债券型基金自购金额则为近4年最低。
自购基金表现方面
以月为单位,统计一下2018年至今年11月,基金公司自购的净申购金额并与同时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走势相参照。
我们可以发现,基金公司自购当月沪深300指数21次出现下跌,26次上涨,市场行情与基金自购没有相关性,另外也与自购规模无直接关系。

截至11月30日,自购基金收益率为亏损的产品占比30%,16只基金产品年内收益率亏损超10%,尤以投资于港股、美股的基金产品表现最差,成立以来最高跌幅超20%。
当然,也有赚钱的。长江新能源产业、国泰中证环保产业50ETF、天弘中证新能源汽车、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和东财中证有色金属指数增强收益表现强势,年内收益均超50%。

总体看下来,由于基金自购的金额相对整个市场来说比例很小,对行情、基金业绩影响有限。基金产品表现主要还是由产品本身决定。
拉长时间来看,统计数据显示,自购与非自购基金业绩相差并不大。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体现了对基金经理实力的认可和信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甚至施压基金经理进一步做好、做强业绩。
但同时也要看到,基金公司自购自家基金同样是有赚有赔,并不等于包赚不赔。
另外,小伙伴们还要识别一些基金公司的套路,不排除有的自购可能就为了做个样子,让投资者跟进,并不是因为那支基金好。
总而言之,小伙伴们要擦亮眼睛,不可盲目跟投。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